第wb12版:文娱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再见爱人》第三季开播,继续婚姻样本观察

以更松弛的态度探讨婚姻

《再见爱人》系列综艺是由芒果TV打造的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每季节目遴选3对面临感情危机的嘉宾开启为期18天的旅行,并通过专家和观察嘉宾的温情观察和理性分析,找寻提升婚姻质量和幸福感的方法论。

上周,《再见爱人》第三季开播,再次引发观众讨论。节目制片人刘乐携观察室嘉宾孙怡、殷悦Melody、黄执中、李松蔚与媒体和观众见面,分享了录制感想和幕后花絮,并回答媒体提问。

嘉宾

傅首尔成爆点

Melody贡献离婚后综艺首秀

《再见爱人》第三季播出之前,嘉宾人选无疑是观众关注的重点。

因此,当公众眼中“常秀恩爱”“契合度很高”的傅首尔刘毅夫妇作为真人秀嘉宾出场时,不仅在观察室引来惊讶的“哇”声一片,也在互联网上激起了热烈讨论,不少网友认为他们是“为了通告费和曝光度而强行闹不和”。

不过,随着傅首尔与刘毅的前采故事播出,不少观众表示共情和理解:“婚姻就是这么复杂和难解”“再好的夫妻也会有100次想离婚的冲动。”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坦言,作为本季观察室嘉宾自己“是有一点压力的”。他表示:“一早就了解到傅首尔和老刘婚姻出现矛盾。傅首尔本身是一个清醒到可以坐在观察室的人,而且我现在在观察室坐的位置,就是我与傅首尔一起录《春日迟迟再出发》时首尔坐的那个位置。我在想,我何德何能,可以坐在这里去解决一个傅首尔自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观察室嘉宾黄执中则透露每次录完节目都要回去跟妻子复述一遍所有“想骂的、想评论的,以及当时还没想到的”,当得知傅首尔加盟本季录制更表示“很惊讶而且很佩服”。

《康熙来了》嘉宾殷悦Melody,因“软硬水蜜桃”“Well~ you know”等梗被大陆观众所熟知,今年已官宣离婚。制片人刘乐表示:“得知Melody离婚后的第一时间,就发出了录制邀请。”Melody则直言接到节目邀约后“丝毫没有犹豫”,她表示:“到了40岁吧,你应该活得更明白,接下来,我就是非常地Open(开放),我觉得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要好好对待,好好照顾小孩,做最好的自己。”

样本

关注“女强男弱”婚姻

及“90后”情感模式

前两季节目中,《再见爱人》探讨了“生育问题”“银发婚姻”“异地婚姻”“闪婚闪孕”等多层次婚姻议题。《再见爱人》第三季再次找寻了3对面临不同婚姻困境的婚恋样本,踏上寻找答案的旅程。

随着女性成长步伐的加快,传统单一的“男主外女主内”婚姻模式被打破,更多女性开始独当一面,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而这样的婚姻状态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傅首尔与刘毅便是此类婚姻的典型代表。《再见爱人》第三季以嘉宾故事为切入口,探讨夫妻关系中性别职责的演变,聚焦婚姻分工的变迁。

刘毅在介绍自己与傅首尔的婚姻时说:“现在的婚姻我打5分。”傅首尔本人则反思道:“大家都说我很幸福,但我会反问自己,我真的有这么幸福吗?”

李松蔚分析,在“女强男弱”的关系模式中,由于所处的大环境还没有广泛接受这样的婚姻状态,女生通常会面临巨大压力。姜逸磊Papi则认为在感情中判断“强弱”,不能以金钱和事业为标准。

另外,《再见爱人》第三季首次将镜头对准“90后亲密关系”,将节目议题延伸至90后婚姻,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新一代人的婚姻困境。

理念

更温馨更放松

强调平常心看待婚姻

《再见爱人》往季节目的标语“没有人应该成为一座孤岛”,曾赢得广泛共鸣。第三季,《再见爱人》着意关注“冰川之下的爱意”,虽然节目议题是“离”,但探讨的是“和”——如何更好地与灵魂伴侣“契合”,与自我“和解”。李松蔚表示希望通过节目可以与大家探讨“当能够简单解决的问题都解决后,那些婚姻和爱情的‘深水区’难题”。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这档节目的意义”时,往季节目中反应快、态度直接的观察室嘉宾孙怡表示,《再见爱人》的播出影响力广泛:“我身边的很多人见到我时,他们可能都不会说‘我最近看了你的什么戏’,而会聊‘我最近看了你的那个《再见爱人》’。”

另外,同为90后的孙怡也表示,当看到王睡睡和张硕闹别扭时,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相信这也是很多90后爱人的相处状态,因此非常有借鉴和启发意义,而且这一季节目更温馨了。”

黄执中则表示:“《再见爱人》是一部非常好的、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我认为这个节目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社交货币’。”李松蔚补充道:“我就有接到过黄老师的‘社交货币’,今年新年的时候我们跟其他几个朋友在一起吃饭,80%的时间都在聊《再见爱人》,它令观众对亲密关系投入更多思考。”

“第一季的关键词是哭,第二季的关键词是怒,那么第三季的关键词是笑”,《再见爱人》制片人刘乐总结。刘乐表示:“这一季大家在探讨问题的时候,会有很多更有趣的发言、态度更松弛,这是我们往前迈着的小小一步。”

(据《羊城晚报》艾修煜)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