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3版:声音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人脸识别进校园个人信息安全风险不可忽视

日前,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联合中学在校内安装“智能人脸识别系统”,每名学生每年收费100元,引发关注。9月13日,梅州市梅江区教育局通报称,该校学生无论是否交费购买服务均可正常进出校园、宿舍,不存在无法进出的情况,已责令涉事学校全额退费、排查整顿。

学校新增什么收费项目引来家长议论和外界围观,然后就鸣金收兵,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教育局通报所透露出的诸多信息,却让人得以看到围绕“人脸识别”技术的进校园问题,各方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而这比那每人100块的收费要重要得多。

首先,学校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委托第三方开发“智慧校园”平台,并由第三方公司拟定并印制措辞很成问题、“内容表述不清”的《致家长的一封信》,由学校代发给学生家长,而且前述信件亦明示,此番缴费回执“由班主任统一收齐”。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涉事学校与第三方合作的人脸识别系统,收费的项目不是人脸识别,而是“短信通知和线上相关服务”,后因为惹来一身骚而被责令全额退费的表述中所说的“充分沟通、尊重家长意愿”,指的也是收费、退费问题。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在未成年人身上的使用问题,事实上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人脸识别,越来越兹事体大。不光是民法典明确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2021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对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进一步将“同意”细化为“单独同意”,信息处理者不得未单独征求用户同意就强制刷脸。在此之前,教育部就曾联合多部委印发文件,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不仅要求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用户同意”,而且对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信息明示“应当取得监护人同意、授权”,禁止以默认、捆绑、停止安装使用等手段变相强迫用户授权。

互联网时代的校园安全,已经不光是学生几点入校、几点放学的人身安全,也包括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一代人,从一开始就必须好好守护的个人信息安全。从代学校拟订公开信的企业行为看,其措辞模糊、假借学校权威强推收费服务的意图非常明显,家长和学校对涉事企业大量获取未成年人面部特征这一核心个人信息,有必要经过特别的资质审定。事实上,对学生个人信息安全的合力守护、锱铢必较,也可以是一堂极好的公民信息安全课。

据《南方都市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