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有昭君博物院,每年还要举办昭君文化节,玉泉区还有一条“昭君路”,说起“昭君出塞”的故事,就连小孩子都能给你讲上几句。在呼和浩特各族人民心目中,昭君是真、善、美的化身,是民族团结的象征。9月13日,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文物局)、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昭君博物院承办的2023年昭君文化研讨会在我市召开,来自国内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文旅企业的14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青城,共话昭君文化的意义,探讨昭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王璐
专家、学者齐聚青城 共话昭君文化传承发展
作为昭君文化节的一项重要活动,9月12日至14日,2023年昭君文化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召开。开幕式上,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王黑小致欢迎辞,他表示,昭君出塞贯通长江文明、黄河文明、草原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脉络;昭君出塞中的“昭君”形象,是2000多年来树立起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研讨会的主题演讲环节更是大咖云集,原烟台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崔明德教授;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李大龙教授;中国长城研究院院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古村落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琛教授;三峡大学昭君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王前程教授;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王绍东教授分别从“和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天下’视域下‘中国’与‘边疆’”“从昭君出塞论共筑长城”“从古代文人对四大美女的评价看昭君出塞的独特价值”“昭君文化是‘北疆文化’百花园中的鲜艳花朵”等方面作了精彩纷呈的演讲,共同探讨“昭君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与昭君出塞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发展。
大会主题发言由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王绍东教授和莫久愚教授主持并进行点评。在研讨会期间,专家学者来到昭君博物院、盛乐博物馆考察调研。此外,专家学者一行还到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回民区乌素图段战国赵长城遗迹考察,感受“北疆文化”的丰富内涵。
弘扬昭君文化 助推文旅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复苏繁荣,如何将文化符号更好地融入旅游产业,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也是很多旅游从业者所关心的问题。在此次昭君文化研讨会举办期间,同时还举办了昭君文化旅游联盟座谈会,就塑造昭君文旅品牌、参与打造“昭君出塞和亲路”助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进行研讨,与会者达成广泛共识。
“我们是昭君的娘家人,你们是昭君的婆家,湖北和内蒙古是很有渊源的。”研讨会上,来自湖北省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易行国幽默地和大家解释着湖北与内蒙古的缘分。多年来,呼和浩特市一直致力于昭君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自1988年举办第一届昭君庙会,后更名为昭君文化旅游节并举办至今;自1999年至今持续举办昭君文化研讨会,每年围绕不同主题从不同角度对昭君文化展开研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易行国说:“呼和浩特一直是昭君文化研究的前沿和先锋,作为昭君的娘家人,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和敬佩。”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还有来自陕西、山西、北京等省市的文旅企业的负责人,来自西安的刘红梅就是其中之一,她也是国际文化旅游管理参赞、昭君联盟轮值主席。刘红梅表示,专家、学者讨论的昭君文化是根是魂,而作为旅游从业者,她更注重如何把昭君文化融入到文旅产业中,让更多人知道昭君文化的传承,“我们把昭君文化融入到吃、住、行、游、购、娱当中,让更多人通过生活、旅游了解昭君文化,为昭君出塞路线沿线的11个城市有更好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也是昭君文化研讨会的另一重要意义。”刘红梅说。
主办方表示,本次昭君文化研讨会是昭君出塞、昭君文化前沿问题研究的一次重要展现,推动昭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打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