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听障小伙在短视频平台的国风变装视频惊艳了众多网友。只见他穿着黑袍,帅气地还原曹操的经典动作,还气势豪迈地朗诵起了诗词。他从小听不见,如今却能流利地说话,成为了一名设计师,还在短视频平台上收获了不少粉丝。
记者了解到,小伙名叫杨铭坤,1994年出生,河南开封人,重度听力障碍患者,小时候曾在南京一家聋哑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班学说话。在父母的陪伴下,他自学5年考上了北京联合大学视觉设计专业,毕业后从事自媒体工作,设计制作了中国传统服饰和人偶玩具,并且拍短视频传播汉服文化,杨铭坤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成长历程,告诉更多残疾人,只要通过努力和奋斗,一样能活出精彩。”
听力重度障碍 苦练说话考上大学
杨铭坤出生后曾有过发声,以至于家人误以为他只是单纯说话晚。直至1岁半那年,妈妈敲击盆子,才发现杨铭坤没有任何反应。父母带他到当地的两家医院检查,确诊他患有重度听力障碍。医生说:“这个孩子的听力没有希望了!”父母带他到北京的多家大医院治疗,但都无法治愈。
因为听不见,杨铭坤很难学会说话,但父母不愿放弃,为他佩戴了助听器,同时想遍各种办法教他说话。杨铭坤的父亲告诉记者,当时是在家中所有物品上都贴满了卡片,只要下班在家,他们就教儿子认字、学说话。“我们没让他学手语,都是通过游戏、卡片等引导他进行语言训练的,家中积累的卡片成千上万,都是用大纸箱来存放的。”
杨铭坤听不清自己的声音,无法判断发音的正确与否。父母就一遍遍地画图示意和引导他摸着声带演示,用压舌板甚至用筷子夹着他的舌头帮他找舌位,纠正平舌与卷舌发音。杨铭坤每天都要通过做舌操、吹气球、吹蜡烛、吹纸条来练习发声。在杨铭坤4岁的时候,父母带他来到南京的一家聋哑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班学说话。在老师的关心与照顾下,杨铭坤的说话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虽然从小听不见,但父母发现,杨铭坤很有画画天赋,喜欢安静地坐在那里画画,6岁时他的绘画作品就被选为国际交流展品在国外展览。初二时,因为教学节奏加快,杨铭坤很难听清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于是父母商量后,决定在保留学籍的基础上,带他回家自学。2014年,杨铭坤有了考北京联合大学设计类专业的想法,因为这类专业与绘画相关,是他感兴趣的。
杨铭坤的父亲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今江南大学),得知了儿子的愿望后,他身体力行地支持儿子,“我按照考试要求,帮他梳理初中和高中的文化课程,还从网上找以往公开的考试试卷,帮他列复习提纲。”有了父亲的帮助,杨铭坤更加努力地学习。2015年,在回家自学5年之后,杨铭坤以不错的成绩被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录取。
大学校园里,杨铭坤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打排球、聊天。杨铭坤能够和听力健全的同学们简单地交流,也是在这个过程里,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发音还不够标准,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查文献资料 拍汉服变装视频
为了更好地锻炼说话,大四时,他报名参加了北京赛区语言朗诵类比赛——朗诵《短歌行》。参加比赛时,他穿上了电视剧中曹操穿的黑色汉服,出色的朗诵让他一举夺得银奖。
大学毕业后,杨铭坤回到了老家开封从事短视频和自媒体工作。因为之前模仿过曹操,所以他拍了很多变装视频来模仿鲍国安老师饰演的曹操。为了更好地还原曹操形象,2018年,杨铭坤第一次来到安徽亳州,参观了曹操家族的墓地,考察了亳州博物馆里曹操祖父和亲生父亲墓中的文物。短短3年,杨铭坤去过亳州5次,了解了更多史料,这些都帮助他更好地完成拍摄。记者看到,杨铭坤拍摄的曹操变装视频有100多万播放量,7.1万网友点赞。
模仿曹操的视频收获了一些关注后,杨铭坤开始思考能不能拍摄更多历史人物。于是,设计专业出身的杨铭坤开始复原设计中国传统服饰中汉代皇帝的冕服。他结合博物馆里的复原品和众多史料书籍,融合了西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河北中山靖王刘胜满城汉墓、战国楚墓出土文物的文献资料进行设计。
为了保证汉代皇帝冕服的整体效果,杨铭坤还到郑州锦荣国际轻纺城,从上万款布料中挑选布料。他结合文物、墓室画像、史书记载、学者研究资料和观点,重新设计绘制冕服上的日月星辰龙凤十二章纹的纹样。他告诉记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进度已经过半,目前在不断完善和修订作品。
由于并非影视化妆专业人士,杨铭坤每一次拍摄变装视频都会花费很大力气。比如假胡须必须通过酒精胶来粘贴,而酒精胶在拍摄之后会残留在面部三四天。他在夏天会感到辣痒无比,卸妆后皮肤过敏发红也成为常态。有时候拍摄完,他不得不撕扯下胡须,甚至不慎撕掉一层皮。
虽然困难很多,但他告诉记者:“在变装过程中,我仿佛完成了古今对话,并且在查阅历史资料的过程里,能够更好地了解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据《扬子晚报》闫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