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前后,为了讲好北疆故事,弘扬“北疆文化”品牌,我市不仅举办了专家、学者齐聚的高规格交流研讨会,更是将“北疆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同时,各种文旅活动也丰富了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北疆文化”以更加亲民的方式走入百姓视野……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王璐
“北疆文化”交流研讨会
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
“北疆文化”将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融于一体,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9月26日,由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呼和浩特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组织承办的呼和浩特市“北疆文化”交流研讨会在我市召开,共吸引了50余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
在交流研讨环节,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万里茶道协作体副主席(中国)邓九刚,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王绍东,内蒙古北宸智库理事长、研究员蔡常青,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白文宇,内蒙古文物学会副会长、国家文物保护规划专家王大方,著名评论家李悦,中国剪纸(和林格尔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建珺,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历史文化学者吴欣,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电影家会理事邢永晟分别从“历史上的呼和浩特”“昭君文化是‘北疆文化’百花园中的鲜艳花朵”“以务实创新思维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弘扬黄河文化,讲述北疆故事”“从文物考古成果看呼和浩特历史文化的脉络”“呼和浩特探源”“和林格尔剪纸:农耕与草原图腾历史文化铸就的民俗史诗”“从北中南三部分均衡研究看弘扬呼和浩特的红色文化”“内蒙古黄河以上段‘津渡码头港’文旅资源探究”等方面作了精彩纷呈的讲演,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北疆文化”中呼和浩特所涉文化的起源、延续及现状,分析呼和浩特系列文化的历史特征和当代意义,共同探讨“北疆文化”的深刻内涵。
王绍东教授在接受呼和浩特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研讨会上,大家研究的视角开阔、内容丰富,对‘北疆文化’的弘扬以及‘北疆文化’与社会的结合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邓九刚表示:“‘北疆文化’的内涵很丰富,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举办这次研讨会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的文化以及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交流研讨会的举办旨在助力我市“北疆文化”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呼和浩特城市地理、文化标识,提炼城市精神;在“文化+”背景下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助推文旅深度融合,为讲好新时代呼和浩特的“北疆文化”故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国庆黄金周
文旅元素凸显“北疆文化”
国庆假期,大召广场火了,除了各种特色美食外,一场刷爆朋友圈和短视频平台的沉浸式歌舞剧《昭君和亲》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这是一次集合了音乐、戏剧、民俗舞蹈等表演形式的沉浸式游园体验,是以大型原创舞蹈诗《王昭君》作为创作基础再次演绎而成的作品。据主办方介绍,在国庆假期推出这台沉浸式歌舞剧,意在将剧中的美丽爱情和壮丽诗篇沁润在当下的文化节庆场景,同时通过商铺与游园的联动,探索和尝试文旅经济的新动力。
从现场观众的反映和网友留言来看,对于这场演出大家都很满意。观众李林说:“昭君的扮相真是太美了,现场的氛围也很棒。”网友小麦也说:“以前只看过剧场里的歌舞剧,这种沉浸式的剧目是第一次看,没想到这么精彩,我连着看了两天。跟着演员走,好像我自己也是昭君送亲团的成员,一路跟着她来和亲。看到演员们用热情的舞蹈来欢迎昭君,感觉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好像真的浮现在眼前一样。”
在国庆假期,“北疆文化”在我市的文旅活动中是非常亮眼的存在,在内蒙古艺术剧院音乐厅连续上演的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就是其中之一。该剧讲述了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主人公返乡创业的项目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刺绣”相结合的新产业。剧中,演员将牧羊、套马等日常的牧区生活,以及那达慕大会上“男儿三艺”——射箭、搏克、赛马等通过巧妙的编排设计,用杂技和魔术的形式呈现,让观众感受到了内蒙古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国庆期间,2023呼和浩特首届大黑河军事文化乐园国潮嘉年华也拉开了帷幕,不仅有敕勒长歌实景剧和国风主题演艺表演,现场还设置了国潮打卡区、古风集市、围炉煮茶等活动区域。在蓝天碧草间,身穿汉服行走于其中,感受多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是别样的假期新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