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古代人很早就开始使用纸钞了。当时,不仅有严格的防伪技术,古代人还会使用特别的材质制作,成品和现代的纸钞十分相似。目前,收藏于呼和浩特博物馆的“中统元宝交钞”,是目前已知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纸币实物,弥足珍贵。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李蒙
发现于白塔墙缝中
1983年,在修缮白塔时,专家们在第二层的砖缝中发现了一张面额十文的元代纸币。据专家考证,按照形制来看,这枚“壹拾文”纸钞是中统纸钞最初所采用的形制,因此断定这是中统元宝交钞,是我国迄今发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实物。这枚纸钞的发现,也证实了白塔在元代后基本无人登临。
白塔的修缮工作于1986年完工,历时6年。经过多方努力和专家们的修缮,白塔塔刹和莲花座以下部分为重修,悬挑构件进行了更换,同时进行了修补。白塔又称万部华严经塔,它与丰州城的历史文化是经过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总和,汇集了农耕文化、草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是多元民族文化交流形成的独特文化。
中统元宝交钞的出土地属于当时的丰州城,而丰州城正处于元代草原丝绸之路上。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丰州城从战国开始初具雏形,历经各朝各代的经营开发,形成了便利的水陆交通网络,不仅连接了塞外草原与中原腹地,亦连接了欧亚大陆,促进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与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使其商贸特点、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更甚从前。所以,中统元宝交钞为后人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实物例证,也是呼和浩特博物馆非常重要的一件馆藏文物。
材质印刷均含防伪技术
中统元宝交钞纸币长15.6厘米、宽8.2厘米。它的质地是棉麻桑皮钞造专用纸,由于发行时间比较早,使用木刻钞版进行印造,所以会在钞面上看到图文线条的自然断缺。纸币正面的上端印有“中统元宝交钞”,下方缠枝花纹框内又分为两部分内容,上面有面额“壹拾文”3个字和10枚铜钱的图案,下面是竖向书写的11行文字,背面只有“壹拾文”3个字和10枚铜钱图案,颜色发灰黑。此钞曾流通过,外表有磨损痕迹。纸币两面都盖有红色官印,而且正背两面的左上方还分别盖有黑色的骑缝印。这些不仅显示出发行的郑重,也是为了辨别真伪。
中统元宝交钞,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发行的纸币实物。北宋时期的交子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纸币,但是目前并没有交子实物存世,并且它仅在部分地区流通,而元朝时期的纸币却是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刻版印制时间为元代中统元年(1260年)的忽必烈时代。这种纸币已与现代的钞票别无二致,因其从发行一直使用至元末,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
据讲解员介绍,元代纸币不仅用于军需,也受到经商之人的欢迎,频繁使用之后,纸币会有所磨损,因此元朝规定旧钞票可以换新钞票。不仅如此,老百姓家中有用金银、宝石、皮革制造的首饰、器皿、衣服或其他贵重物品,都可以拿到造币局等价兑换成纸币。因为纸币方便携带流通,当外出经商交易时,携带纸币更为便捷,当需要上述贵重物品时依然可以到造币局购买,实现了流通。
元朝银钱的演变
元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纸币的鼎盛时代。成吉思汗时代,以白银为市贸流通货币,其后受宋、金影响,开始在部分地区发行纸币。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登基后,发行以丝为本的交钞(注:元朝以丝为本位,每50两白银可换取1000两丝。所有商品都以丝为标准,对照着它进行交换。丝就是母,钞则为子,根据“子母相权”的原则来交易),并进一步推出中统元宝交钞。这种钞票发行之初,以白银为本位,任何人持该纸钞都可按银价到官库兑换成白银。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起,全国禁用银钱等金属货币,中统元宝交钞成为元朝唯一合法的流通货币。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凡州郡国土及君王所辖之地莫不通行。”意思是,即便在偏远的边疆地区,如内蒙古和林一带、回鹘境内、云南地区、吐蕃地区都使用纸币,纸币的发行促进了元代农业、手工业和国内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元代的纸币制度被马可·波罗称作“点金术”,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其影响也遍及世界。波斯、印度、高丽、日本等国曾效仿元代发行过自己的纸币,甚至还有元代纸币在海外流通的记载,可见元代纸币的影响之大。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货币,通过呼和浩特博物馆这枚中统元宝交钞,人们可以看到古人的经济学智慧。那时候的丰州城繁华强盛,遗存至今的纸币验证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与文化,让现代人感慨,丰州城虽已失去往日的繁华,但是它对于我们研究宋辽金元时期的历史、文化,呼和浩特地区少数民族历史均有重要价值。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就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