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晚报讯(记者 马妍)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行走在秋色浸染的大青山脚下,随处可见各类农作物的丰收景象,村民们脸上挂着热情、幸福和喜悦的笑容,辛勤奔跑在加快秋粮收获的路上。一幅幅丰收画卷铺满了乡村田野。
在新城区保合少镇保合少村的承包田里,一株株笔直的玉米秆上结着颗粒饱满的玉米棒。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驰骋在沃野之上,将农民们一年的劳动成果颗粒归仓。
“2023年新城区粮食种植面积1.845万亩,产量预计达到3700吨左右,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33万亩,产量预计达到3067吨。”新城区农牧水利局局长乔国彪介绍说,“除了玉米,谷子种植面积2149亩,产量预计达到243吨;马铃薯种植面积524亩,产量预计达到93.5吨;其他粮食作物面积1964亩,产量预计达到244.9吨。”
据了解,为确保各类农产品产量,新城区积极加大科学种植管理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良种引进、播种移栽、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提供服务,为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仅是田间地头,大棚里也有农民忙着采摘果蔬的身影。“今年种了两个棚的晴王葡萄,长势很好,现在已经开始上市。还种了一些蟠桃和樱桃,销量也不错。”新城区保合少镇野马图村民董小兔说,他向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展示着丰收的瓜果。“现在收入提高了,生活也越过越好。”
在董小兔的大棚里一排排郁郁葱葱的葡萄藤架整齐排列,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
新城区野马图村积极探索四季采摘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每到瓜果成熟的时候,四面八方的游客都会涌向村里,体验采摘的快乐。四季丰收的野马图村仅是新城区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新城区全方位激活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良性互动发展之路,因地制宜,打通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各环节,将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
“以丰收节为契机,我们在恼包村举办了新城区第一届农产品展览会。”新城区保合少镇副镇长李宏宇介绍,“展览会从9月23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8日。十一黄金周期间,很多市民游客来到恼包村体验草莓、葡萄、花卉等农副产品的丰收成果。”
近年来,新城区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独特的地域文化、集约化的农业园区,成功打造出一批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培育了“味美新城”、“青山圣水”等品牌,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前来休闲度假,不仅带来了欢声笑语的丰收,也带来了产业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