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华寒露浓,兰愁晓霜重。”国庆假期后迎来了寒露节气,就像诗中所写的那样,伴随着寒露的到来,露水多了,秋意也更加浓烈。深秋,田地里的金黄,除了丰收的喜悦,更多了一份苍凉与寂寥之感。如果你也偶有悲观的情绪,不妨调整心态,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心态给自己加油打气,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自在与希望。
深秋将至带寒意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是秋季的第5个节气。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95°,于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交节。今年的寒露在10月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据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海荣介绍,在民间,也有“露水先白而后寒”的谚语,其意为经过白露节气后,露水从初秋泛着一丝凉意转为深秋透着几分寒冷的“白露欲霜”。“寒生露凝,因而称为寒露。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多,昼夜带寒意。”王海荣说。
从气温变化的角度来讲,寒露是深秋的节令,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王海荣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寒露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下,雨季结束,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呈现冬天景象。
根据节气规律,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王海荣解释,这三候的意思分别为,寒露时节,鸿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此时是最后一批,古人称后至者为“宾”;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花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飞物化为潜物,这也是古人对感知寒风的一种说法;“菊有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食俗多样赏枫叶
随着气温下降,寒露节气基本已经进入了深秋时节,树叶都开始大规模变黄凋零,而观赏红红的枫叶正是好时候。我们非常熟悉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正是这一时节。据王海荣介绍,我国适合寒露观红叶的是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以北。北京地区观赏红叶的时期是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最佳时期是10月15日至30日。可以说,香山是国内最具口碑的观赏红叶地点,寒露时节到香山赏红叶,早已成为北京市民的传统习惯与秋季出游的重头戏。“在我们内蒙古,适合在寒露节气期间观赏红叶的地方,具有代表性的东有兴安盟五角枫、西有阿拉善盟胡杨林,都会欣赏到很震撼的红叶和秋景。”王海荣说。
此外,在爱茶人士眼中,寒露更是饮茶的好时节,因为秋分至寒露,为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为最佳,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谓之正秋茶,因此寒露节气还有饮秋茶的习俗。根据中国人的养生观念,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寒露时节在饮食上会有养阴防燥、润肺益胃的讲究,因此这个时节吃具有排毒功效的芝麻也正是时候。据王海荣介绍,因为寒露时节气温快速下降,深水处太阳已经无法晒透,鱼儿便都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游去,便有了人们所说的“秋钓边”,因此寒露前后,虾蟹繁多,在南方地区也就留下了寒露吃螃蟹的习俗。
寒露降温忙秋收
据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韩国栋介绍,本地人还流传着一句农谚“山怕处,川怕露”,指的是武川县的后山一带的农作物最怕处暑节气出现霜冻,而土默川平原的农作物最害怕的是白露期间出现霜冻。“这期间一旦出现霜冻,农作物颗粒就会不饱满。到了秋收时,农作物会大面积减产。”韩国栋表示,民间还有“寒露百草枯”一说。到了寒露节气,北方的糜麻五谷都颗粒饱满,丰收在望,农民忙着收割,之后便安排打场,故民间有“寒露割谷,霜降打场”的说法。韩国栋总结:“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农民农业种植的指南,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相信你身边一定有朋友回到了家乡农村,从精致的都市丽人变身为低头劳作的农民,帮助家里进行了秋收工作。的确,在寒露节气前后,呼和浩特9个旗县区的农作物也迎来了丰收季。国庆假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有着“劳动节”的意味,返乡回家的年轻人暂时离开了职场,回到了熟悉的避风港,他们有家人在侧,忙着陪伴、忙着收获,也在忙碌中享受着团圆的幸福……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