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1版:人文 上一版 下一版  

霜降晚秋美景未消 养生恰逢其时

“在这个陪着枫叶飘零的晚秋,才知道你不是我一生的所有,蓦然又回首,是牵强的笑容,那多少往事飘散在风中……”听着这首老歌《晚秋》,时间就像一位铁面无私的老者,大手一挥,已是晚秋时节,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也悄然而至。“凄清早霜降, 淅沥微风起。”这句诗正是霜降时节的真实写照,此刻秋的金黄已达极致,转眼就会迎来更加萧瑟、凛冽的冬……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王璐

晚秋已至迎霜降

近几日,在短视频平台,你有没有被大青山的秋景刷屏呢?那大片大片的金黄,是凋零、是美景,更是收获。当时间来到10月24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就这样悄然而至。据资料记载,霜降这天,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于每年公历10月23日至24日交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书中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我区知名作家、民俗学者贺云飞表示,霜降三候的意思是指,此时像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都枯黄掉落;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霜降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即使耐寒的葱也不再生长,印证了民间‘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的说法。”贺云飞说。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进入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贺云飞表示,以“霜降”命名是形容这个时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与“降霜”无关。“民间俗话说‘霜降杀百草’,即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东汉王充著的《论衡》中说:‘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意思是云雾是雨的征兆,夏天则变成露水,冬天则变成白霜,天气温和则变成雨水,天气寒冷则变成雪花。也就是说,雨水和露水是凝冻成的,它们都是由地面产生上去,而不是在天上产生降下来的。”贺云飞解释道。

霜降农忙非“降霜”

众所周知,二十四节气有很强的农事指征。在北方,霜降时节,树叶逐渐凋零,草木开始枯黄。据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韩国栋介绍,此时,农民们抢收回庄稼开始碾压入库,收割完庄稼的土地要进行深翻。对于呼和浩特地区来讲,农民开始晾晒收割回家的玉米、高粱、葵花,收获地里的土豆、萝卜,等待着卖个好价钱。贺云飞说,此时在南方,正是晚稻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的大忙季节。

收割完庄稼进行深翻又有什么作用呢?韩国栋说:“一年种植一茬庄稼的地区,农作物收获后,土壤就进入了冬闲,一些害虫在冬季到来之前就钻进土壤躲避即将到来的寒冷天气。进行深翻,首先,可以将躲在地下越冬的害虫翻到地表,将部分害虫冻死在地表,有利于防治病虫害。其次,底部的土壤翻到上面,经过阳光照射,可起到杀灭土壤病毒的作用。同时,将底层土翻到上面,也增加了土壤的疏松度,有利于来年的农作物耕种。”

霜降并不是“降霜”,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韩国栋介绍,霜降期间,大地要行霜,即大地上要出现一层银色的霜,其实这“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而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而成的。在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作“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霜”通常出现在秋、冬、春这三个季节。“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养生讲究重“三防”

按照节气养生,似乎早已成了人们的传统。秋天很多人会因为干燥而上火,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这就是霜降期间的养生重点之一——防秋燥。据贺云飞介绍,霜降节气的五行属性为金,痛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容易复发或加重,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现象,这些现象俗称“秋燥”。为防止秋燥,可以多食用一些甘寒汁多的食物,如梨、柚子、甘蔗、香蕉、柑橘、胡萝卜、冬瓜、银耳、莲藕等果蔬及各种豆制品。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等。特别是生姜,食后容易上火,民间有“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的说法。而且,要多喝水,但不能光喝白开水。

“自古逢秋悲寂寥”“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关于秋的诗词大都透露着一丝忧郁。确实,晚秋时节,草木枯黄,万物萧瑟,在这种氛围中,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这种现象俗称“秋郁”。贺云飞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霜降时节,菊花盛开,民间有“霜打菊花开”之说,很多地方为了防止秋郁会举办菊花会,人们三五成群登高山、观红叶、赏菊花。现在,为防秋郁,可登高远眺,以舒缓抑郁情绪,舒畅心情,还可增强肺功能。

最后一防要防秋寒,应按时增添衣物,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贺云飞介绍,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先补重阳后补霜降”和“秋补比冬补更要紧”等说法,还有吃“迎霜”羊肉、牛肉、鸡肉、兔肉、鸭肉以及玉米、萝卜、秋梨、百合、蜂蜜等食俗,这些食材热量高,是防秋寒的好食材。晚秋时节,把控制体重的事情放一放,一起来贴秋膘吧!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