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王劭凯 王璐
10月26日,由呼和浩特市文联主办,呼和浩特市美术家协会、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亮丽北疆 绘鉴青城”呼和浩特市绘画·设计文献展在内蒙古美术馆开展。与以往的画展不同的是,此次展览还有很多具有时代意义的设计手稿、文献与青城市民见面,帮助市民全方位了解青城美术、文化、历史的发展变迁,可谓是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艺术家被认出 与参观者探讨参展作品
展览开幕当日,内蒙古美术馆展厅里人头攒动,大家欣赏着,也用手机、相机记录着。尤其是很多上世纪的画作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如画家徐坚在1958年创作的《塞上秋色~师院东门》、画家王延青1977年创作的《呼市公园小桥》、画家燕亮分别创作于1980年与1982年的作品《怀念》《白塔》等,这些作品虽然年代久远,但是画家用生动的笔触、写实的风格记录下了青城旧景,在那个摄影还不发达的年代,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记录资料,让人们能够看到上世纪的青城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开幕当天,很多画家也亲临现场观展,与参观者交流。著名画家王延青指着自己的作品《冬雪——新城西街4号大院》介绍:“这幅作品是在1969年画的,当时我还是一个学生。早晨推开门,就看到外面的雪景特别美,然后用差不多40分钟的时间完成了这幅油画速写。”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注意到,在这幅画中,当时的新城西街4号大院还是几间低矮的平房,在白雪的覆盖下格外宁静。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低矮的平房早已成为高楼大厦,但是这幅画却完整记录了当时的场景,也可谓见证了历史。
在展览现场,很多参展的艺术家纷纷被参观者认了出来,他们十分大方的与参观者合影留念,并耐心地介绍着自己的作品,很多参观者表示不虚此行。据了解,此次展览汇聚了很多优秀美术家的力量,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给予本次展览有力的学术指导,内蒙古美术馆为本次展览提供了精彩的馆藏作品,在地老艺术家为展览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共同呈现了这一场视觉盛宴。
内容丰富展现“北疆文化”元素
展览现场除了有很多精美的绘画作品外,还有很多设计手稿。如画家李少博2007年绘制的《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视觉形象设计》作品;画家张鹏举1993年绘制的《原内蒙古美术馆》建筑设计图纸;画家燕亮在1987年和1995年为期刊《青城之歌》《文史》所做的封面设计;画家海建华与王伟共同创作的《民族大团结》更为珍贵,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回赠中央代表团纪念品设计稿……这些作品记录了一个时代,颇具纪念意义,此次集中展示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主题“绘鉴青城”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则用绘画“鉴赏”呼和浩特文化之美;二则用图像“见证”呼和浩特之历史。展览中有美术家作品、文本和手稿等几个部分,文献展区的50余位美术家的60余件作品,是对呼和浩特现当代美术历史的梳理,虽不尽完整全面,但却是这片美术星空中最闪亮的撷取;当代展区的百余位作者和百余幅作品以艺术的视角展示了新时代呼和浩特高质量发展取得的辉煌业绩,彰显了新时代呼和浩特各族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坚定信念。
呼和浩特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崔雪冬表示:“此次展览最大的亮点就是文本文献的部分,展览的形式就是有文有图,就像美术史里讲到的左图右史,图像可以证明历史,图像也是文字的阐释。展厅里的文献柜展示的是我们呼和浩特市美术家协会历任主席以及特邀画家的手稿资料和文献成果,从中能够看到经过他们几十年的努力,奠定了呼和浩特美术史的发展和传承。”
崔雪冬主席表示,呼和浩特拥有黄河文化、长城文化、游牧文化等多种丰富的文化元素,这些都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的内容很丰富,画作中有城市街景、代表性建筑、郊野风光、民族服饰等,通过美术家们的作品能够看到呼和浩特城市建设、建筑风格的一些变化,这是呼和浩特市文联聚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一项具体举措,也是呼和浩特市美术家绘笔丹青、浓墨重彩描绘“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亮丽风景线的一次艺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