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0版:北疆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颇具神秘色彩的 彩绘木棺具

彩绘木棺具侧面棺首小门和彩绘门卫

彩绘木棺具细节

彩绘木棺具的铃铛

彩绘木棺具棺首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李蒙

2003年,在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的山麓上出土过一座未被盗取的辽墓,这座大墓经历了 1000 多年的岁月仍然保存完整。该考古发掘项目曾被评为“2003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3 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并获得“2003 至 2004 年度田野考古奖三等奖”等。这座古墓发现于矿石堆中,大量的陪葬品表明墓主人的贵族身份。但因在墓葬内未发现只言片语,因此有关墓主人的身份之谜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作为内蒙古博物院的馆藏之一——这位墓主人的彩绘木棺具,其无论是结构还是造型都极具研究价值。

神秘的彩绘木棺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2003年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辽代墓葬出土的该彩绘木棺具属辽早期,木质,棺体最长处2.31米,最宽处1.31米,最高处0.9米,棺椁相套,下有棺床,共计8层,棺、床均施彩绘。如此完整的辽墓彩绘木棺具在内蒙古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考古发掘时,专家发现该彩色木棺具位于墓室的北部,以红、黑两色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和祥云等图案,其中仙鹤、凤及牡丹花叶为贴金,四周悬有铃铛。在中国古代,龙、凤等图案系皇家专用,寻常百姓不得染指,因彩棺上有贴金之凤,暗示着墓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而仙鹤、祥云在传统文化中也十分常见,寓意死后升天,进入一个极乐世界,并有祈求“死后安宁”的意味。

在棺首的中间部位开有一小门,外带铜锁。门两侧各站立一个门卫彩绘,均手持骨朵(注:一种兵器),面向门而立,所着长袍上的团花纹饰、骨朵头、靴子均贴金箔。两个门卫彩绘都是浓眉大眼,长发披肩,身着契丹传统圆领长袍,袍上绣有团花,腰系丝帛带,打结于腰部,脚尖均朝向小门。在小门与地面之间有一个拱桥将二者连接起来,拱桥桥面上有彩绘的花卉图案,桥面两侧有栏杆。

据内蒙古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介绍,彩棺外支有一个小帐,现仅存支架,上面有丝织品痕迹,根据辽庆陵、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赤峰大营子驸马墓等辽代贵族墓葬的形制推测,这些丝织品应为帷幔,当时定为优美华丽之物。彩绘木棺具内还有内棺,内棺的棺盖正面有三团动物纹图案,在两侧各有一对金凤展翅飞翔,其中前面一只在飞翔过程中还回首望向另一只,神态比较生动。

彩棺置于须弥座状的彩绘棺床之上。长2.56米、宽1.48米、通高1.07米,共8层组成。上部有镂空的栏杆,栏杆上共有6只鎏金铜狮子,棺首4只,棺尾2只,栏杆下悬有上下两排铜铃,中间部位有4只两两相对的贴金凤,2只贴金凤之间饰有火焰宝珠纹,周边雕刻有波浪纹饰。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以须弥山做底,是为了显示佛的神圣伟大。随着时代的发展,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很多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

墓主人身份引人遐想

该工作人员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由于受野外条件的限制,彩绘木棺具当时并没有被打开。彩绘木棺具运回呼和浩特市后,在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5名人员组成的专家组的指导下开棺。在打开彩绘木棺具的棺盖之后,发现里面还有一层内棺,保存较好,内外棺棺身与棺盖均由桦卯结构连接。内棺内平躺着一具尸体,身上有大量的丝织品,但由于棺内多次进水,丝织品保存状况极差,尤其是身体下部的丝织品已完全失去韧性,并与淤泥混合在一起。尸体头部戴有一个金属箍,头两侧各有一个形制相似的婆金银牌饰,颈部缠绕着一长串由玛瑙、黑水晶、镂空金球串成的项链,脚和膝盖处有铜铃,左脚边有缠绕得非常规整的绳子。

研究人员采用C形臂X光机对棺内进行了整体探测,清楚地了解了丝织品覆盖下的骨骼走向,以及头、颈、胸、手腕、手掌、脚掌部位存在的金属物质的位置和数量。另外,在清理骨骼的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的水银。

在挖掘工作结束后,研究人员将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人骨标本送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人类学研究室,对人种、性别和年龄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头部容貌的复原。人种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该例个体的种系归属应为北亚蒙古人种。根据骨盆的形状判断为女性,根据骨盆、牙齿及椎骨的综合分析判断,其年龄应为30至35岁。复原像采取了胸像的方式,墓主的发式、服饰、装饰品按照出土时的样式进行了复原。复原像很好地体现出北亚蒙古人种的特征:额部较短,眼睛小而细长,为明显的单眼皮,鼻根低矮,颧骨比较突出,脸颊较长,薄嘴唇。

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可以推测,墓主人在30多岁时去世,身体中的水银有可能代表墓主人服用过有毒的水银导致死亡。墓主人身份尊贵却未留下墓志铭等相关文字,足以引人遐想,并展开研究。

墓主人是位女萨满法师

辽代统治者也十分推崇厚葬,随葬之物精益求精,以显示其国力昌盛、人民富足,这一点在诸多的辽代墓葬随葬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吐尔基山辽墓中出土随葬品近千件,可谓极尽奢华,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墓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反映了辽代契丹贵族奢靡的生活状态。

那么,这位神秘的墓主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呢?

《辽史·礼志》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契丹人同中国北方的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信奉萨满教。萨满教中的神职人员被称为萨满,是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而且在古时,萨满多数是由女性来担任的。在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文物中,除了大量的凤凰纹饰外,铃铛出现的频率最高。除了彩棺的四周悬有铃铛外,墓葬中的随葬品多有铃状物出土,就连墓主人的脚部也挂满了铃铛。根据吐尔基山辽墓内随葬的铜铃、银号角以及墓主人头部所戴的与传世所见的萨满法师头箍一样的金箍,还有在其肩部发现的日月金银牌等分析,可以认定墓主人应当是一位地位崇高的女萨满法师。

由于墓主人的身份特殊,再加上这件出土的彩绘木棺具十分精美,彩绘内容和木棺结构特殊,不仅极具研究价值,还颇具神秘色彩。因此,这件彩绘木棺具也多次被影视剧或小说引用,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