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9版:北疆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回族撂跤:

传承百年的特色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已故传承人白松山与国际友人交流撂跤

传承人白亚娟在辅导学生

学习撂跤

已故传承人白松山早年教学片段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回族撂跤(下文统称撂跤),在阿吉拉沁社区的支持下拥有了该项目非遗传习所的常驻场地,传承人白亚娟和白易德终于有场地能够将撂跤作为常态化运动开展。这项与柔道、摔跤、跆拳道颇为相似的撂跤运动,其实和呼和浩特颇有渊源。早在解放初期,撂跤就开始流行,是伴随很多人长大的青城记忆,也是颇具代表性的特色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王璐

起源清朝

解放初期在青城颇为流行

关于撂跤的历史,那就要从清朝开始说起。清朝历代皇帝均大力提倡摔跤活动,康熙年间就组织了“善扑营”国家摔跤组织,而撂跤就源于清代兵营里的撂跤,曾盛行于清末与民国时期归绥城(呼和浩特城旧称)的回族中间,传承到今天已有 100多年的历史,非常注重实战,具有快、准、狠等特点。

据业内人士介绍,清代将多个民族跤术的精华集于一体,统称为中国式摔跤,也可称为掼跤、撂跤。民国时期,中国式摔跤是武术的主要内容之一。解放后,著名回族摔跤家白儒珍老先生(又称白老八)被聘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任摔跤名誉教练,为自治区培养摔跤能手。

已经过世的白儒珍老先生身高一米八多,力量过人,独创了武术与撂跤结合的路子,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关于白儒珍的英雄事迹曾被广为流传,原来在抗战时,日本人在绥远地区举办武术摔跤比武大会,日本人要求白儒珍与日本柔道教练保科摔跤,白儒珍当场就把保科摔成休克,一战成名。在此背景下,撂跤得以在呼和浩特市旧城一带被人们所熟知,并且流行起来。新中国成立后,白儒珍在回民区成立了武术摔跤锻炼站,爱好武术和摔跤的人蜂拥而至,门庭若市。

家族传承

95后小伙扛起传承重担

白儒珍的儿子白松山,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也学起了撂跤,有着不逊于父辈的辉煌战绩。当时,由于没有撂跤的专项比赛,他把精力放在了中国式摔跤项目上,取得了一系列中国式摔跤的荣誉,从 16岁起连续获得 7个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式摔跤冠军,1964年、 1971年、172年、1973年、1974年的全国摔跤锦标赛冠军,1965年全运会中国式摔跤预选赛第一名。

仿佛是家族使命一样,白松山培养子女也成为了摔跤手,而且他们都进入了呼和浩特市柔道队专业队学习柔道,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白松山后来又培养外孙白易德学习中国式摔跤,现在26岁的白易德也成为了一名专职撂跤教练。 2014年回族撂跤被列入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5年成立撂跤协会,2016年又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12年开始,白松山及其女儿、外孙陆续在回族中学、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一中学、太平街小学等学校成立摔跤队,为学生群体进行公益性摔跤训练课程。从2019年开始,白易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担任撂跤项目教练,为体育爱好者指导、训练。

交流学习

期待将撂跤发扬光大

采访当日,正逢撂跤非遗传习所举办公益活动,白亚娟和白易德正在为呼和浩特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指导动作。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在现场注意到,他们出拳迅速、有力,真的有种“虎虎生风”的感觉。同时,白松山的弟子田伟和杨卫东也为学生们示范了几个动作。已经年过半百的杨卫东曾获全国青运会男子柔道60公斤级的奖项,尽管他们只是简单比划了几下,但是也能看出他们骨子里对撂跤的热爱。

“这些孩子有学习摔跤的,也有学习柔道的,和撂跤有所区别又有相似之处。他们来这里学习、交流,也会对自身能力的提高有所启发和帮助。”看到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看得入神,传承人白亚娟说,“撂跤规则为三局两胜制,肢体先接触地面者为负。撂跤主要以基本功训练和对抗式实战训练为主,技术方法采用了吸、搂、挂、翻、绊、 绷、倒、闪、拧、踹、勾、捌、扒、拿、入、掸、踢、胯等,其中加入了很多有鲜明本地特色的功法套路,解放初期在呼和浩特广为流传。”

如今,因为学习撂跤需要体力、耐力和毅力,再加上家长怕孩子吃苦以及社会普及度有限等原因,愿意来接触、学习撂跤的人不多。“其实就像小朋友学习柔道、跆拳道一样,撂跤的趣味性、对抗性同样很有看点。如果有撂跤的底子,后期不管是学习中国式摔跤还是柔道都很轻松。现在我们把非遗传习基地固定在阿吉拉沁社区,希望孩子们都能走进这里了解这项非遗项目,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一起了解撂跤的历史,把它传承下去。”白亚娟说。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