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2版:人文·发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1.6亿年前化石进一步揭示“水下杀手”七鳃鳗的演化历史

燕辽鳗的生态复原图

杀手燕辽鳗和大牙燕辽鳗的化石标本及复原图。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供图

蛇形身体光滑无鳞、圆形吸盘布满利齿,以吸血为生——长相怪异、摄食方式独特的七鳃鳗是许多科幻电影中的水下怪物原型。现实中,这一古老的无颌脊椎动物已在地球上存活了约3.6亿年,对于研究脊椎动物进化有着重要意义。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科学家对1.6亿年前侏罗纪燕辽生物群中新发现的大型七鳃鳗化石进行研究发现,现代七鳃鳗的祖先可能是食肉而非吸血的类型,进一步揭示了七鳃鳗奇特进食方式的演化及其对这一类群演化进程的影响。该研究化石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汪筱林、王敏采集,相关研究成果由该所研究员吴飞翔、张驰和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菲利普·让维叶合作完成,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七鳃鳗身无硬骨,牙齿为角质,很难保存为化石。而此次在燕辽生物群中发现的“杀手燕辽鳗”和“大牙燕辽鳗”两种化石,不仅保存完整,而且吸盘和牙齿以近乎立体的状态保存。其中,杀手燕辽鳗体长超过64厘米,是目前已知七鳃鳗化石中体型最大,且与现代大型七鳃鳗相当。

现代七鳃鳗的进食方式多样,其中吸血种类最为人熟知,食肉的种类较少,不同的取食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牙齿特征。令人意外的是,燕辽鳗的牙齿结构与如今北半球常见的吸血型七鳃鳗差别明显,却和生活在南半球的肉食性囊七鳃鳗有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吸盘牙齿和用来剜切肉块的牙齿形态与囊七鳃鳗非常接近。

“这说明这些侏罗纪时期的七鳃鳗是典型的肉食性七鳃鳗,燕辽鳗化石消化道中的骨片残骸也印证了这一点。这些发现打破了此前人们通常认为现代七鳃鳗的祖先是吸血类型的认知,表明现代七鳃鳗的祖先更可能吃肉。”吴飞翔说,研究还发现,燕辽鳗是目前已知的现代七鳃鳗最近的化石祖先。 (温竞华)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