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3版:声音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治治预售商家“拖延症”

近日,“网购服装30天超长预售期”引发热议。眼下,吐槽超长预售期,几乎成为了每年“双11”之后的保留节目。消费者好不容易算好了优惠、付了定金、补足尾款,结果一个多星期过去了,订单虽然显示已发货,但包裹仍在揽收中。这明显就是虚假发货。

商品预售本是试探市场反应的提前销售行为,目的在于了解市场需求,让商家做足功课后再精准生产。然而,这一玩法被电商平台“抄作业”后,渐渐成为了某些商家转嫁风险的手段——除了无限期延长及搞虚假发货等小动作之外,消费者所看重预售价更低的优势,也可能是个幌子。如不少服装类预售产品,消费者等到季节变了才收到货。如此预售,与清库存何异?

预售模式要玩得转,关键要言而有信。可预售言而有信的底气在于交付能力,即产能保证。对于大部分需要代工生产的商家而言,这恰恰是最难保证的——因交货期往往需要跟着上游批发商走。即便是商家自己生产,倘若某一环节出现岔子,也会额外拉长交货期。更不用说,有些商家本就打了“一拖到底”的算盘,让消费者承担其中的时间成本。凡此种种,都可能让预售期变为“超长待机”。

说到底,预售非逾售。说好何时发货,就应兑现承诺。对于那些打着预售之名,行转嫁风险之实的商家,平台应有所行动。除了进一步完善预售规则之外,不妨设置相应的入场门槛及失信惩罚机制,让习惯拖延的商家先掂量一下自身能力、算一算失信账,相信他们的“拖延症”会有所缓解。 (据《广州日报》陈文杰)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