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0版:北疆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20年不变的老味道

特色拌菜 餐餐伴你好口味!

多种多样的老味道拌菜

陈文君老味道拌菜的成长历程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李娟

对于许多人来说,好好吃饭就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家常小炒不能错过,凉拌菜也要有。尤其是凉拌菜,它不仅可以解山珍海味带来的油腻感,还能促进食欲。像凉拌牛肉、凉拌腐竹等食材可以提前备好,家中来客,热一热就能端上桌,非常方便。在呼和浩特回民区宽巷子里就藏着这样的美食,作为一家20年的老字号,这家传统拌菜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从街边小摊到20年老字号 坚守不变的味道

“陈哥,忙着呢?帮我装点凉拌菜吧。”“家里老人想吃腐竹了,今天特意过来买点。”上午10时,陈记老味道拌菜店里来买凉拌菜的顾客络绎不绝,大家几乎都是老顾客,一进门就熟络地打着招呼、唠起家常。

“这家凉拌菜我从小吃到大,小时候我就在一中上学,每天都会来这里买焙子夹咸菜。那时候焙子1块钱,再夹上5毛钱的凉拌菜,这样一顿早点就让我觉得特别满足。”“还记得当时,班级里的同学轮流带早点,每次一买就是十几个焙子夹咸菜。为了不迟到,轮我给大家带早点的这一天要提前半小时从家出发。”“看到大家都是80后,转眼间都快40岁了。现在都是带着孩子来买,给他们分享这里的凉拌菜,回忆上学的时光。”大家纷纷聊起了自己和凉拌菜的故事,每一道可口的凉拌菜都有着浓浓的回忆。

“2000年,我最早是在祥和市场的北门摆摊,当时推着一辆三轮车,上面摆满了一个又一个搪瓷盆,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凉拌菜。每天早上孩子们上学的时候最忙碌,一早上要夹100多个焙子。那时候,学生们叫我陈哥,老顾客叫我小陈,现在大家都叫我老陈了。” 陈记老味道拌菜店的创始人陈文君笑着说。

正是因为大家对凉拌菜的认可,对于老味道的执着,让陈文君从最初的小摊位、三轮车不断扩大经营,到现在的作坊加工、店面销售。从刚开始只有几种凉拌菜到现在不断更新、不断研究新式的绿色菜品,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舌尖体验,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将店铺经营了20多年。

传统风味加创新 老味道不断丰富居民餐桌

陈文君的传统凉拌菜最早是和朝鲜族师傅学的。朝鲜小菜,取材丰富、风味独特、开胃健脾。东北地区是朝鲜族聚居的地方,因此朝鲜族饮食也就成了东北人饮食的一个组成部分。朝鲜族的菜谱上,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冷面、酱汤外,最著名的就是他们的小菜。

“朝鲜小菜以酸甜口味为主,会用到辣椒酱、辣椒面等多种丰富的调料。但对于许多本地人来说,都会觉得口味太甜且油小,并不太适合本地人。而回族在制作凉拌菜的过程中喜欢用到花椒油,这就形成了独特的味道,备受大家喜欢。所以我就将两种调味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调和,这样才做出了既有朝鲜小菜口感,又融合本地口味的凉拌菜。在制作过程中,我发现有的菜适合用花椒油,有的不适合,有的适合用辣椒酱,有的更适合用辣椒面。所以我也会根据大家的口味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 陈文君介绍。

现在陈文君的小店里的凉拌菜共有60多种,口味以酸甜、香辣、五香、孜然为主,年轻人大多喜欢酸甜口味的拌菜,老年人则更喜欢酱香口味的拌菜。

陈文君说:“在凉拌菜中,腐竹、海茄子、龙须丝、小黄瓜特别受欢迎,尤其是许多从小吃到大的孩子,他们都喜欢把龙须丝叫做细丝,夹到焙子里的口感非常好。每次只要顾客一说细丝,我就知道是老顾客,这个名字就像我们之间的‘接头暗号’一样,让我们像老朋友一样熟悉,会一直相伴着走下去。”

老味道拌菜 留得住的记忆

乡愁有时是一种念想,或亲情、或友情;有时还是一种记忆,或故乡的景、或故乡的人、或故乡的美食。许多久居外地的呼市人,每当想到家乡菜,都是恋恋不舍。

陈文君的妻子马利红说,凉拌菜看起来简单,但是想让菜品的色泽好看、口味佳却并不是件容易事。例如许多顾客都说自己在家拌腐竹时口感总是发粘,一问才知道他们是用热水泡发的,制作的第一步就错了。

“我们的凉拌腐竹是大家最喜欢的菜品之一,制作工艺也较为复杂。需要提前一天用凉水泡发,第二天泡好后切成合适的长度,之后还需要用清水淘洗一次。其中用到的配菜胡萝卜和芹菜都需要选择最新鲜的菜,清洗、切丝、焯水、过凉水等一个步骤也不能少,这样才能保持芹菜的绿色、胡萝卜的黄色,使凉拌腐竹的色泽鲜艳透亮。选择的调料也很有讲究,拌菜用的辣椒面选用的是宁夏沙湖的辣椒,这种辣椒面颜色鲜艳、香而不辣,非常适合拌凉菜。如果选用太辣的辣椒,大多数的顾客是接受不了这样的口感。”马利红说。

作为一个20多年的老字号,陈文君和马利红一直都坚持选用最好的食材制作凉拌菜。而老字号的口碑也是通过他们的努力一点点积攒起来。

现在,许多市民在前往外地,或是久居外地回到呼市,总是会第一时间来到宽巷子,买一个热腾腾的焙子,到陈文君的店里夹上口味独特的凉拌菜,品味最地道的呼市老味道。

一道菜点亮一座城。在呼和浩特圈粉无数的“老味道凉拌菜”,也让外地游客记住了宽巷子这条美食街。老字号不断传承、创新,制作出更加优质的菜品,分享给各地的食客们,让大家共同感受独特的味蕾体验。

吃过,不曾忘记;来过,未曾离开,这就是“老味道”传承的意义。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