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0版:北疆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40年老店赵二忠熏鸡:

一缕鲜香入味来

传统味道熏鸡

熏豆腐干

炸鸡块

熏鸡

店员为顾客挑选熏鸡

在呼和浩特有这样一道美食,食材简单,烹饪方式朴实,却成了市民餐桌上常见的一道美食。它就是熏鸡,市民逢年过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风味。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李娟

独特秘方 留存家乡的味道

在回民区宽巷子里有一家开了40多年的老字号熏鸡店——赵二忠熏鸡。每当人们想要品尝这道美食,就多会认准前来购买。刚一走进店铺,浓郁的熏鸡味便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要大快朵颐。

“现在市面上的肉制品很多,鸡的制作方法也有很多,例如炸鸡、烤鸡、卤鸡等,但我们还是喜欢熏鸡,就喜欢那种熏烤的独特味道。熏鸡的味道更加浓郁,也更有嚼劲,所以经常过来买。”“明天准备坐火车出门,特意过来买只熏鸡,再配上北门的白焙子,那味道绝了。每次我出门都会来买,总感觉一路上带着熏鸡才不会想家。”“吃肉制品还是喜欢来老字号买,这个味道我们从小吃到大,已经深深印在记忆里。”店里的顾客络绎不绝,说起对于熏鸡的喜爱,大家都如数家珍、赞不绝口。

以前,做买卖的人都喜欢用自己的名字来做招牌,一来接地气,二来则更容易让大家记住。赵二忠也是如此,选择了用自己的名字作为招牌。和家人一起辛苦经营熏鸡店已经40多个年头了,忙碌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也让他从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了如今年逾六旬的老人。

提起自己的手艺,赵二忠称都是从老一辈人手里传下来的。当时,家里的老人都是做熏鸡的手艺人,自己也没考虑过去做别的事情,就顺理成章学了手艺,传承了这个味道。

熏鸡看起来只是一道肉制品,但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所以当学徒也并不容易。开始,制作熏鸡都是从自己杀鸡、清洗、焯水、煮熟一步步做起。而光是第一步杀鸡,就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后来,有了专业的饲养场负责宰杀后直接提供处理干净的鸡肉,才让制作流程变得简单了一些。

“不同地区的熏鸡有着不同的特点,大家熟悉的口味也很多,例如山东的熏鸡口味较咸、沟帮子鸡的口味比较淡。而呼市人大多喜欢卓资山熏鸡的口味,味道浓郁,咸淡适中。卓资山熏鸡是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的传统美食,制作加工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全国三大名鸡之一。在火车站品牌食物盛行的时代,伴着京包、包兰、包太线的绿皮火车,以其独特软烂肥嫩的肉质、红润油亮的色泽、鲜美浓香的味道、经贮耐腐的质量享誉华北各省。而卓资山熏鸡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卓资山熏鸡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第四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带动当地餐饮产业发展的经典制作。我的老家就在卓资山,我所传承的也是家乡的传统制作工艺,传承家乡味道。” 赵二忠说。

改良工艺 口味独特且讲究

熏鸡是以仔鸡为主要食材制作而成的菜品,其制作工艺主要是熏。制作时需要先把鸡焯水,清洗后加入生抽、料酒、炖料和葱姜小火慢炖。为了让口感多样化,方便市民选购,赵二忠选择了肉鸡和笨鸡两种鸡进行制作。

想要熏鸡味道好、色泽鲜艳,熏制的过程最为讲究。“在过去,逢年过节,人们都会自己在家制作熏制的食物。一般会把白糖和茶叶放在锡纸上,然后将锡纸放在旧铁锅的锅底,把鸡则放在篦子上,盖上锅盖,小火熏制,当一面熏制好后翻到另一面进行熏制。一般5到8分钟,鸡的表面就会着色,烟熏的味道也会浸入鸡肉中。如果火候把握不好,或者熏制的时间太长,鸡肉就会发苦,吃起来口感会变差。所以熏制过程非常重要,不仅要看好火候,还要把握好白糖、茶叶的用量。”赵二忠说。

后来经过改良,为了让熏制的味道更好,口感更佳,赵二忠在制作熏鸡时都会选择柏木和白糖来进行熏制。赵二忠说:“经过多重香料的味道熏陶,受热均匀,鸡肉的原味不外露,味道鲜美又营养丰富。所以我们选择了柏木,好的柏木熏料干净新鲜,无化学添加剂,纯天然,经阳光自然晒干,熏出来的鸡皮烂肉嫩,色泽鲜艳,味道醇香。不仅风味独特,且营养丰富。正所谓,柏香馥郁、熏味馋人,好的原材料才能做出更好的美食。”

创新理念 重新擦亮老品牌

随着人们口味的变化,赵二忠店铺里经营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不仅有传统的熏鸡,还有备受大家喜欢的熏兔肉、熏鸡蛋、熏鸡胗、熏鸡肝……不同的原材料呈现出了不同的美味。而熏豆腐干、熏豆腐丝则让熏制食品可以搭配更多的食材,可以拌凉菜,可以做汤,口味变得更加丰富。

在赵二忠的店铺里还放着一个体积很大的真空封口机,把制作好的熏鸡、熏兔放进包装袋中,再进行真空封口。不仅延长了食物的保质期,也更加方便走亲访友、馈赠亲朋。

“有了高科技的帮忙,我们就可以让熏鸡走上更多人的餐桌,丰富他们的日常饮食。以前没有这样的技术,大家携带非常不方便,天气热的时候还容易变质。现在有了真空包装和快捷的物流,大家同城、网络购买都很方便,手指轻轻一点,美味的熏鸡就可以送货上门,真的非常方便。”赵二忠说,新的经营模式让他的生意变得更加红火。

老字号的故事还在继续,老字号的努力也在继续……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