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团上买了你们的优惠券,现在能用吗?”1月5日中午,市民赵倩走进市区某商场一家奶茶店,打开手机,向店员出示自己之前团购的9.9元一杯的奶茶券。
为了实现美食自由,先把奶茶、咖啡、甜品等优惠券囤起来;想要用最优惠的折扣染头发,先去下单染发套餐券;虽然还没想好什么时候去旅游,但价格便宜的酒店房间券可以先买下来……
一些商家和平台推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团购优惠券,并已慢慢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不管用不用,有券先囤着,不用随时退”的消费模式,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新选择。
为了“薅羊毛”
年轻人热衷囤券
26岁的赵倩非常热衷于看直播囤各种优惠券。
“这些团购价格确实比实体店的零售价要实惠。比如,1杯18元的奶茶,团购只需11.9元;平时在店里卖8元1份的凉皮,赶上团购活动,3.9元就能买到。”在赵倩看来,囤券能用最优惠的价格满足日常需求,“即使用不到也能随时退,还能过期退”。
读大三的刘岩也是“囤券大军”中的一员。“‘有便宜先占上’是省钱的第一步。遇到想消费的东西,我就先囤券,现在囤了20多张优惠券。如果用不上了再退款也没损失。”
刘岩告诉记者,对于她来说,囤券除了能省钱,也是一种另类存钱方式。“手头宽裕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在各大平台囤奶茶券、酒店券、门票券等,需要用券的时候就直接消费。有时候到月底,生活费花光了,手头紧时,我就会退几张优惠券,那种退券回款的感觉也挺好的。”
记者了解到,像刘岩这样热衷于囤券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很多人线上晒出了自己的囤券订单。
为图“手速”不看条款
盲目囤券易“踩坑”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年轻人养成了常态化、冲动式囤券。有的人一味地“拼手速”抢券,而没有仔细阅读使用条款和注意事项,在消费的过程中“踩坑”,为自己的粗心买了单。
市民王浩告诉记者,他曾在某团购平台看到一家烤肉店推出了一款158元的超值双人团购套餐,看到价格比平时优惠,就立马买了下来。周末,他请朋友到这家烤肉店吃饭。等他出示团购套餐的订单时,服务员却告诉他,套餐只能周一到周四到店使用。
“当时只顾看价格,根本没注意使用时间,想当然以为什么时候都能用。”团购券最后没法用,只能现场点餐,两个人总共花了352元,远超王浩的预算。“所以说,囤券时不要因低价而忽略了使用条款。”
因囤券而“踩坑”的还有高华丽。前段时间,她在网上花14.9元团购了一张洗剪吹套餐券。半个月后,高华丽去理发店剪完头发核销团购订单时,工作人员提醒她,需要额外再付1元的毛巾费。
囤券达人刘冰冰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优惠券过期了都可以自动全额退款。她曾经囤了一张团购套餐券,结果等到想用的时候,发现已经过期了。“我一直以为过期会自动退款,却发现需要自己申请才行,而且还要扣除一部分的违约金。”刘冰冰说,从那以后,她囤券前都会先询问客服,过期券能否自动退款,确认好后再决定购买。
“囤券热”背后
体现新的消费需求
记者查询艾瑞咨询数据了解到,2020年中国本地生活市场规模为19.5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增长到35.3万亿元。截至2023年4月,提供囤券服务的门店累计超100万家,直播场次较之前提升了293%,带来销售指数同比增长2561%。由此可见,囤券正在成为年轻群体的一种消费新习惯。
有业内人士认为,囤券本质上属于一种囤货行为,只不过囤的不是实物,而是预支的消费。“囤券热”的兴起,体现了消费者对于性价比以及灵活消费的需求。商家给出优惠,平台给予流量加持,消费者通过囤券得到实惠并积极到店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本地生活消费。
不过该人士提醒,团购平台众多,再加上部分商家采用限时抢购、低价促销、红包优惠等方式,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机不可失”的心理而冲动囤券。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囤券要理性,适可而止,要考虑自身实际需求和经济状况,切勿盲目跟风。该人士指出,囤券时,消费者一定要细看退款规则,注意其使用时间和条件等。一旦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注意保存证据,便于维权。
(据《沧州晚报》田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