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0年,对大唐帝国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唐高宗李治继位,年号永徽。对于唐诗江湖来说,也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这一年,在黄河两岸的秦晋两地,诞生了两位神童,出生在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叫王勃,出生在陕西华阴的叫杨炯。
在以后的岁月里,这两个名字始终没有再分开过,因为他们始终使用一个共同的徽号——“初唐四杰”。
一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在王福畤的书房里,“小学生”王勃正在读一本《汉书》,注者叫颜师古。
这颜师古可不是像我一样的半吊子文人,人家是隋末唐初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堪称学界的泰山北斗。
“不对,不对,这句话不应该这样解释。”“不妥,不妥,这个词这样解释不通。”……王勃边看边摇头,那架势就像一个热爱武术的年轻人得到一部名震江湖的武学宝典,刚看几页就发现许多谬误一样。
看到宝贝儿子摇头晃脑,王福畤没有劈头来一句“你是什么东西,竟然敢挑战权威”之类的打压,而是鼓励他:“既然发现书中这么多错误,那你就给指出来吧!”
好的!小王勃愉快地接受了父亲的任务。
很快,一部《汉书指瑕》就摆在了父亲的案头,数了数,竟然有10卷之多。
王福畤一惊,本来就是说说而已,没想到这小子还来真的!他随手翻阅,发现有些观点虽然稚嫩,但也不乏真知灼见。他大呼一声:“孺子可教也!”
二
这世界上哪有什么神童,不过是你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始在学习了而已。
6岁,王勃已经会写诗,“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9岁,挑战学术权威,写出《汉书指瑕》10卷。
10岁,饱览《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经书。
12岁左右,不知听谁说了句“为人子女不能不知道医术”,就抽空跑到长安,拜名医曹元为师。曹元一看这小子是块料,就把压箱子底的秘方都传授给了他。
15岁,给右相刘祥道写了一封信,提了三条合理化建议。宰相一看,这高中生不是读死书的,很有思想,就给“一把手”推荐,说我发现个神童。
公元666年,这年份好呀,六六大顺嘛。对高宗皇帝来说,很顺,因为他顺利封禅泰山;对王勃来说,也很顺,因为高宗下诏开了幽素科,王勃顺利过关,被授朝散郎。
也就是说,16岁的王勃已经是从七品的副处级干部了,尽管这是个文散官,并不负责什么具体事务,但可是实打实的国家公务员编制。班主任老师也告诉其他同学:打今儿起,大家对王勃同学可要客气着点,没准儿等你们一毕业到处投简历找工作的时候,人家王勃就去当县太爷了。
王勃呢,也没闲着,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给高宗皇帝献上《宸游东岳颂》;东都造乾元殿,王勃又献上了《乾元殿颂》……全是鼓干劲、树形象的正面宣传。
很快,王勃就在京城的社交圈混出了名头,大家都知道老王家出了个善写文章的小王。沛王李贤向王勃伸出了橄榄枝:来吧,少年,这里有你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沛王李贤可谓是颗“政治新星”,他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后来还做了太子,这可是“储君”,离皇帝只有一步之遥。
王勃来到沛王府后,工作踏实肯干,很受领导重视。按理说,王勃要是这么干下去,相信油条会有的,大饼也会有的,前途也是大大有的,可他偏偏给自己“加戏”。
当时在京城的达官显贵们中盛行一项游戏——吃鸡,不,斗鸡——最高端的游戏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粗暴的方式。
这天,该轮到沛王和英王李显(后来的唐中宗)斗鸡了,王勃为了讨主人欢心,开玩笑似的写了篇文章——《檄英王鸡》,也就是讨伐英王你的鸡。
写完后,王勃暗自得意:看我这篇文章,标题多么标新立异;你再看这句子, “羽书捷至,惊闻鹅鸭之声;血战功成,快睹鹰鹯之逐。”多么刚健有力。
王勃十分得意,结果就是十分倒霉。
对于这篇檄文,两位王子倒没说什么,可是王子他爹、高宗皇帝不干了:王勃这厮实在可恶,竟然挑起“宫斗”,这是兄弟之间的“交构之渐”。赶紧让他滚出去,能滚多远就滚多远。
三
天空灰暗,心情暗淡。
站在长安的十字街头,看着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背着行囊的王勃百感交集:真是成也文章,败也文章啊,几篇文章就会让人红得发紫,一篇文章也会让人泪流满面。
本来是想开个小小的玩笑,可命运却和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坎坷于唐尧之朝,憔悴于圣明之代。”王勃将何去何从?
不要停止脚步,不要回顾来路。来路无可眷恋,值得期待的只有前方!
王勃决定去四川。
王勃为什么对蜀地情有独钟,具体原因未知。可能是他有朋友在那里,因为他写过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现在看来,王勃的被逐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看看“主子”李贤的下场,王勃应该悄悄擦去冷汗。
公元669年,五月癸卯,王勃辞别长安,前往巴蜀。在那里,奇险的栈道、雄奇的山川、湍急的河流,让王勃大开眼界,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写出了大量歌颂河山、直抒胸臆的好作品。
随着一声声清啸,王勃悟到了诗歌的最高心法,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五言八句的五律,到王杨才正式成为定型,同时完整的真正唐音的抒情诗也是这时才出现的。”(闻一多《四杰》)
常看武侠小说或电影的朋友肯定都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个剑客,走进客栈,店小二忙不迭地问“这位爷来点什么?”剑客随手把一锭银子抛在桌子上,大喝一声“啰嗦什么,有好东西尽管上。”
那挥金如土的潇洒劲儿,简直不要太帅!
剑客的钱似乎永远花不完,这也好理解,白天瞅准一家大户,晚上去干点无本生意就成。可王勃呢,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在外地漂泊好几年,哪里来的银子?莫非也去抢?
恭喜你,答对了!不过,与那些剑客去抢别人不同,人家是来抢他:由于名气太大,都是别人主动找上门,抢着让王勃当枪手、写“软文”。《唐才子传》上说:“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
看见没?当现在那些大学生还靠父母微信转账才能胡吃海喝时,人家王勃早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
这,就是差距!
四
王勃越写名气越大,以至于“三府交辟”,也就是中央几个部门都开始抢人,什么户口编制、安家费、签约费、年薪,只要你来,价码随便开。
王勃坚定地说:“NO!我不去!”原因呢?病了。
后来,他有位朋友,叫陆季友,在虢州做司法,和他说我们那里有特产——药材。王勃一听,这个好,我满身医术还没施展,到了那里,配些“大力丸”卖了,正好贴补家用。于是,求人托关系跑到虢州做了参军。
在虢州,王勃干了件莫名其妙的事情。
当时有个官奴叫曹达,因为犯了罪,跑到王勃跟前寻求庇护。王勃二杆子精神爆发,一拍胸脯:“放心,有我罩着,你啥事也不会有!”
没想到,这曹达是个重要的通缉犯,官府又是发布告又是发通缉令,一定要抓捕归案。王勃一看,这事儿很快就会查到自己头上,一拍脑袋:干脆,结果他算了。于是,要了曹达的小命。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之却不能善始善终。王勃这件事做得实在有点儿败人品,不仅自己进了局子,被判死刑,而且还很“坑爹”:王福畤一下子从雍州司户参军被贬到交趾当县令。知道交趾在哪儿吗?就在今天的越南河内。
就在王勃准备引刀成一快的时候,事情峰回路转,他遇大赦释放。小命是保住了,官却永远做不成了。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恰好遇见洪州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大宴宾客。王勃以天下第一骈文《滕王阁序》踢了阎都督的“场子”,彻底征服文坛。
在滕王阁露脸后,王勃继续南下。
第二年,也就是676年,王勃来到了大海边,海的那边,有他对父亲的心心念念。然而,海的尽头不是海,而是心底的遗憾。王勃最终也没有跨过去,他溺水而亡,生命定格在27岁。
据说王勃死后,一点英灵不灭,化成一只水鸟,天天在水面上叫他那 “金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开始,渔夫们觉得有趣,可架不住他没日没夜地叫,人们开始烦。
一位老渔夫不慌不忙,说我有办法让他离开。于是,对着水鸟高喊:“你那两句我感觉啰嗦,去掉两个字,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岂不更好?”
水鸟听后,一翅膀飞走了,再也没有出现。
人们对于喜爱的人物,总希望他能有好的结局。这不,在冯梦龙所著《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最后,王勃成了神仙,被蓬莱仙女请去开“笔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