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王璐 李娟 实习记者 吴香凝
最近几年,首府的学校越来越多了,孩子能够就近入学、家长免了奔波接送的麻烦,好上学不再是一件难事。一直以来,让孩子们好上学、上好学,是政府、市民最为关心的。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将视角对准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为如何能让孩子们好上学、上好学而发声。
“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首府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2023年,围绕“宜学”城市建设,出台支持教育发展10条硬措施;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14所,新增学位7680个;打造“县管校聘”改革区域4个,招聘优秀教师2014人,增加中高级职称岗位3747个;全市中小学同频互动教室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市级民族团结示范校5所、自治区基地校1所。
这不仅是一串串数字,数字的背后足见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这几年,保全街民富家园、巴音巴什、云中盛景、富力城、荷塘月色等小区的居民,明显感受到了孩子上学的便利。住在巴音巴什小区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在她家附近有三所公立幼儿园,还有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中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学校),孩子的上学问题是彻底不用担心了,她说:“孩子现在上的赛罕区第六幼儿园,就在小区里,离家特别近,走路就能接送,特别方便。记得刚搬进来的时候,周围学校特别少,我一直担心孩子的上学问题,但是现在完全不用担心了,旁边的三十中学是九年一贯制,可以念完高中,太省心了。”
同样,在金桥千家和泰欣家园小区居住的市民祁女士表示,以前附近只有一所金桥小学,现在又多了一所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九中学金地校区,离家更近更方便,她说:“我家孩子后年上学就能报这个学校,离家的距离比金桥小学更近。这个学校校区特别大,硬件设施也特别好。教学质量也应该不错,以后就上这个了。”
代表委员齐发声 促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建成投用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这些举措让上学变得容易,但市民们还关心教育教学质量。市民李女士说:“虽然家门口是有学校了,但是大部分都是新建的,怎么能保证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也能和老牌名校差不多呢?”对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2024年工作安排中提到:不遗余力、竭尽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打造一批家门口的好学校,实施优质教育“四个一”工程,每个旗县区至少打造1所全区一流的优质初中和优质高中,补齐区域教育发展短板……
政府对于教育的关注和办好教育的决心,也让代表、委员们为之振奋。政协委员姚智慧表示,为了促进首府教育高质量发展,武川县继“县管校聘”后,2023年9月份又与北大金秋建华教育集团合作办学,集团委派两位校长参与学校管理,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培训一是跟岗培训,选派本校教师到北京朝阳校区跟岗培训一学期,二是线上名师工作室“一课双研”,利用周末时间对高一、高二学生进行物理和数学线上授课。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基层学校的教育质量。
政协委员张永艳表示,从我市出台的《呼和浩特市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0条措施》能看到首府在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决心,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离不开这些措施,她说:“比如10条措施里的引进一批高层次教育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校长、教师、教研员队伍,制定一批关爱教育工作者的暖心举措等等,这些措施不仅能吸引高层次的教育人才,更能留住教育人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她也建议应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同时也应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为促进全市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持续加码。
人大代表李占有表示,作为玉泉区的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对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有着深切的感受。特别是打造宜学城市方面,出台的《呼和浩特市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0条措施》,为全市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玉泉区近年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24年新建成的学校也开始招生,老百姓对玉泉区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人大代表胡志远特别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工作内容,尤其是报告中的两个词:不余遗力、竭尽全力。在他看来,这是对教育的全力保障,让他倍感振奋。胡志远表示,新的一年,除继续关注教育公平外,他建议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比较大的社会问题,应联合学校、医院、公检法司,还有社会各界,建立一个重要的信息预警联动系统,让更多人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