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3版:聚焦两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城市更宜居 生活更美好

文/本报记者 王璐 李娟 实习记者 吴香凝 邢睿婧 图/本报记者 王劭凯

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民生保障、交通出行、健身体育等话题成为此次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和讨论的高频词。他们聚焦民生福祉,满怀激情谈感想,说体会,话未来,让市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架起“幸福桥” 跑出“加速度”

在过去的一年,呼和浩特市围绕让群众出行更顺畅,坚持“区域大联通、局部微循环、疏通拥堵点”的理念,不断完善路网交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畅通城市路网,推动呼和浩特新机场及配套工程竣工验收,建成投用老牛湾通用机场,开展呼鄂高铁前期工作,争取呼包高铁及延伸线纳入国家规划。S43机场高速、S29呼凉高速、S311武川至杨树坝公路建成通车,力争G59呼北高速与国道209连接线年内通车,加快推进S27呼鄂高速前期工作。打通一批严重影响群众出行的“断头路”,提升改造一批背街小巷,改扩建停车场108处,新增停车位4.4万个。

对于这样的利好消息,代表委员也颇有共鸣。张爱军代表说:“2023年,呼和浩特市取得了十年来最好的成绩,难能可贵,能明显感受到城市的道路越来越通畅便捷、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商场也越来越多样化。”

乔志委员表示,内蒙古交通集团将紧紧围绕8个方面重点工作,努力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城市路网等方面作出新业绩、新突破,助力首府经济高质量发展。

何平基代表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及教育工作者,在平时工作生活中最为直观的感受,一方面是随着地铁的开通、快速路的建设、‘断头路’的打通,以及东西、南北横跨线,二三环环线的建成,让呼市的交通越来越便利。另一方面,呼和浩特的现代化城市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元旦跨年晚会系列活动让青城的氛围非常浓厚,冬天的冰雪嘉年华、夏天的文艺演出、演唱会也丰富了群众生活。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来看,2024年在文化传承、提高城市活力方面也要下很大的功夫,要真正做到‘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亮点’。”

持续保障改善民生 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今年,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我区举办,掀起了一股运动热潮,关于健康、体育、运动的话题也成为热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用心用情守护好群众健康”“切实兜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服务”……这些消息让人振奋。

健康方面,商珠委员建议,要关注全市人民身体健康,提高预防慢病自我管理意识,在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加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障,从社区入手,加强疾病预防及慢病管理工作,提高群众健康管理意识。

马可为委员建议,应加强对门诊、药店费用监管,防止医保资金浪费;在提高医保统筹待遇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管,从而保证老百姓的“救命钱”得到合理有效使用。

杨芳代表表示,2023年我市在“宜养城市”建设方面全面实施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示范项目,“三医联动”协同改革取得丰硕成果等等,这一系列重要措施,全方位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2024年,我市继续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推动建设东西两大院区,推进建设两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与区外52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打造国家、自治区重点专科,大力发展互联网加医疗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体育方面,作为基层体育工作者,王宇鹏委员建议,要推动我市速度滑冰体育馆建设,为培养更多优秀运动员提供有利条件。

张任飞代表表示,“十四冬”是体育盛事,希望冰雪健儿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为宜居城市再发力 把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改造老旧燃气管网87.7公里、老旧供热二次管网4554公里、换热站280个、居民户内燃气立管3万户,完成建筑节能改造80万平方米。”“一点一滴办好民生实事,让最具幸福感城市有名有实。”“抓住重点、多措并举,满足群众就业需求。”“为来呼留呼人才量身定制、集中打造价格低、品质高、环境好、配套全的超大型‘青年社区’,让在呼生活和工作的年轻人‘来时一个包,安下一个家,共建一座城’”……看着政府工作报告中2024年的工作安排有这么多关于民生的举措,代表委员们备受鼓舞。

赵喜荣委员表示,听了政府工作报告特别鼓舞人心,首府无论经济还是生态文明建设,十年来成绩最好,尤其城市建设、医疗和教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成绩。他建议:“城市基础建设,尤其地下管网治理要加快部署。通过改变新型智慧供热采暖新模式,增加供热能力,整合供热企业,优化供热管理体系,切实让老百姓享受到‘温暖工程’的温度。”

布赫代表表示,呼和浩特市是一座幸福感强的宜居之都,部分商圈道路设置限时临时免费停车泊位,对缓解停车难现象起到了较好作用,但用餐高峰时段车位依然紧张。他建议在不影响交通正常通行的基础上,增设临时道路停车泊位,允许车辆在用餐高峰期、双休日、节假日期间限时停放。同时,鼓励机关、学校、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公益性单位配套停车场所对外开放,免费停放机动车。确需收费的,经批准后,其收费按政府指导价管理,让公共资源切实为民所有、为民造福。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