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3版:呼和浩特 上一版 下一版  

以青春之名 赴家乡之约

“2024年五万大学生留呼专项行动暨寒假大学生实践体验活动”圆满落幕

在城市规划馆了解家乡建设

大学生参观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

大学生参观蒙草小草种子乐园

大学生参观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

在大黑河军事文化乐园合影

大学生参观市城市展示中心

□文/图 本报记者 马妍 安娜

为深入落实“2024年五万大学生留呼”专项行动,通过展示首府发展变化,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来呼就业创业,引领青年学子返回家乡参与实践服务家乡建设发展,把青春播撒在首府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火热进程中,1月17日至18日,由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工信局、市文旅局、市人社局、团市委共同承办的首批“2024年五万大学生留呼专项行动暨寒假大学生实践体验活动”圆满落幕。400余名高校大学生参加了活动。

此次实践体验活动为期两天,分别安排了工业路线一日游和文旅路线一日游,向大学生全面展示了首府产业发展和文旅发展的巨大变化。其中,1月17日,大学生们分别走进市城市展示中心、中材锂膜(内蒙古)有限公司、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华耀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地。一天的行程让大学生们看到了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为呼和浩特的人才引进工作打下了基础。1月18日,大学生们分别参观了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蒙草小草种子乐园和大黑河军事文化乐园等地。一天的参观与打卡,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呼和浩特的城市活力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让身边的诗与远方成为可能。

“虽然都说年轻人有无限可能,但是也取决于是否能够迈好走上社会的第一步,此次的实践体验活动让我开阔了眼界,了解到很多信息,这样的活动非常有价值。”参加此次实践活动的马宁同学高兴地说。

“真没想到,家乡在短短几年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飞驰的地铁不仅在交通出行、城市服务等方面给市民提供更多便利,也大幅提高了呼和浩特的城市品位,缩小了首府与国内其他现代化都市的差距。”18日,在体验了“大学生寒假实践一日游活动”后,目前就读于吉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三学生付恒感慨地说。

如果一个城市能够吸引众多年轻人向往,那就足以说明它是一个有希望、有魅力的城市。在这份魅力中,文化氛围不可或缺。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呼和浩特优势明显。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呼和浩特有距今50万年的“大窑文化”。有2400多年的建城史。秦汉建郡云中,北魏建都盛乐,金元建丰州城,明清建归化城、绥远城,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首府。“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兼容并蓄、特色鲜明的“北疆文化”,也让呼和浩特成为一座多姿多彩、多元多样的“文化之城”。

“呼和浩特真的是一个很美的地方,这里街区风貌特色突出,将军衙署、塞上老街、五塔寺、公主府等文物古迹赋予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氛围,让我忍不住去探索它、认识它。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在这座城市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转角巷、宽巷子等传统街巷的烟火气,雕塑艺术馆、美术馆、中山路商圈等现代建筑,这些不仅点亮了城市新地标,更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呼和浩特。”内蒙古工业大学大三学生张晏来说。

据了解,在过去的一年,呼和浩特积极打造潮文化品牌、开展马鬃山滑雪场主题活动,成功举办“军事公园音乐节”“恼包音乐节”等大型文娱活动40余场次。今年呼和浩特也将继续围绕打造“烟火气之城”“演唱会之城”“星级景区”,举办系列年味活动、昭君文化节、大黑河军事文化乐园、恼包村等音乐节品牌。

美丽的呼和浩特,是一座“不大不小”的城市:市域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355万,是全国省会城市中不多见的理想空间架构。它还是一座“不远不近”的城市:距离北京500公里,乘坐高铁2小时即可抵达。它也是一座“不高不低”的城市: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正处在最适宜人类居住的黄金海拔区。它更是一座“不冷不热”的城市:年平均气温3.5℃至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南方的“避暑胜地”、北方的“过冬首选”。

呼和浩特山川秀美、风景独特。背靠巍峨壮观的大青山,怀抱辽阔翠绿的敕勒川,雄浑磅礴的黄河在眼前奔腾而过。在这里,既可以在“天苍苍、野茫茫”的敕勒川草原畅游,享受在“天然氧吧”休闲的惬意,也可以在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感受万里长城与九曲黄河“牵手”的雄浑壮丽;既可以在烟波浩渺的哈素海领略“天成美玉”的塞北江南风光,也可以在神泉生态旅游景区领略雄浑大漠的震撼。

建设家乡,诚邀人才,呼和浩特市始终在用心用情向学子们展现留住人才所作出的努力,持续聚焦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奋力开创青年工作新局面,实现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助力首府经济高质量发展。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