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内蒙古艺术剧院出品的原创沉浸式儿童剧《冰箱里的咕噜噜》在内蒙古艺术剧院音乐厅与首府观众见面。这次演出集合了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的优秀演出团队,融合了舞台剧、杂技、魔术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首府的小朋友带来一场独特的文化盛宴。近年来,内蒙古艺术剧院创排了多个原创剧目,将“北疆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丰富首府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对弘扬“北疆文化”更是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本报记者 王璐
交流学习 滋养创作团队
一部好的剧目离不开优秀的创作团队,为通过作品进一步挖掘“北疆文化”的精神内涵,内蒙古艺术剧院联合内蒙古作家协会举办了以“书写北疆文化 演绎内蒙古故事”为主题的座谈会,布仁巴雅尔、张凯、刘巧玲等作家分享了他们近期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韩伟林、刘金梅、鄢冬等作家围绕此次座谈会主题,在作家与编剧的联合创作方面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肖睿、茜吉尔等青年作家也积极发言,讲述了文学作品与时代接轨的探索。
通过此次座谈会,内蒙古艺术剧院的青年作家们对如何推动内蒙古本土作家文学作品向舞台艺术作品转化、从文学的沃土中汲取舞台艺术创作营养、发掘优秀创作选题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收获颇丰。座谈会不仅为作家和艺术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也进一步激发了文艺工作者对“北疆文化”研究的热情和创作灵感。
据悉,内蒙古艺术剧院把打造舞台艺术类“北疆文化”品牌作为重点工作任务目标,开展了多个主题学习、交流活动,创作出了多个文艺精品。同时,内蒙古艺术剧院还特邀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北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草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康建国教授作《北疆文化的时代价值》专题讲座。
创排剧目 惠民演出精彩不断
2024年伊始,内蒙古艺术剧院已推出好几部全新的原创剧目:1月17日、18日,剧院话剧团带来话剧《骑马周游世界》,该剧改编自我区知名作家海勒根那的同名小说;1月13日、14日,剧院杂技团上演了原创沉浸式儿童剧《冰箱里的咕噜噜》,讲述了一只从冰箱里跳出来的麒麟“咕噜噜”带着小朋友踏上了一场奇妙的寻宝之旅的故事;元旦假期3天,剧院京剧团创排的儿童京剧《火焰山》连演3场,把小朋友们喜欢的传统文化人物搬上了京剧舞台,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场文化盛宴……
这些原创剧目只是内蒙古艺术剧院的代表性剧目之一,剧院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剧目在首演过后,导演、编剧都会与观众交流,在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剧目进行修改提升,将剧目打磨成能够更好地走向市场的“北疆文化”新品牌。《冰箱里的咕噜噜》的编剧是内蒙古艺术剧院创作研究中心青年编剧温都斯,她表示,该剧在精心打磨之后,想探索与保利院线的合作,争取进行全国巡演,向全国的观众展示内蒙古的文化、艺术魅力。
在走市场化路线的同时,内蒙古艺术剧院还同步进行了大量的惠民演出,将精彩的剧目以公益的形式送到群众身边。同时,内蒙古艺术剧院的各个文艺院团还走进学校、机关、军营、社区开展音乐党课、音乐讲座等主题活动,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进行了艺术知识的普及。
走向区外 擦亮文化名片
2023年11月下旬,由内蒙古艺术剧院创排的大型原创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走进北京民族剧院,让首都观众一睹“北疆文化”的风采。该剧是反映“乡村振兴”现实题材的原创杂技作品,讲述了两个年轻人通过创业,带领农牧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故事。伴随着剧情的发展,全剧共出现高车踢碗、蹦床、柔术、吊绸等24种精彩的杂技元素,让首都观众惊艳。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目融入了传统的蒙古族男儿三艺元素——骑马、射箭、摔跤,还有内蒙古杂技极具代表性的项目“高车飞碗”,演员们骑着高车、用脚抛接银碗,这个节目难度高、艺术观赏性极强,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还曾以一人40秒内接32只碗的成绩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此外,内蒙古艺术剧院的大型舞剧《骑兵》更是荣获中国舞剧最高奖——荷花奖,在全国进行了巡演,所到之处一票难求;创排于2014年的大型实景马舞剧《千古马颂》,演绎了人马和谐共处的美好场景,已成为来到呼和浩特旅游不容错过的打卡演出;剧院二人台艺术团的呱嘴表演,也已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是知名的二人台表演艺术家王占新,在基层演出中经常能够见到他的身影……艺术家们、演员们在一线,用心、用情感染着观众,擦亮了“北疆文化”名片。
本版图片均由内蒙古艺术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