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6版:百灵·史海 上一版   

《〈唐诗三百首〉里的那些诗人们》(三)

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王云帆

唐代诗人牛人多,狂人也多,比如李白、王勃、张旭、王翰、顾况等等。不过,这些人和另一位狂人比起来,统统要甘拜下风。正所谓:审言一出,莫敢争锋!

审言者,杜审言也!

比杜审言还狂的人,现实生活中可能找不到第二个,如果到书中去找,应该就是《侠客行》中那位自称“古往今来剑法第一、拳脚第一、内功第一、暗器第一的大英雄、大豪杰、大侠士、大宗师”的白自在白老爷子。

杜审言大约出生于公元645年,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他有个“大牛”级的祖宗叫杜预。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精通经济、律法、天文、算学、工程诸学,对《左传》的注解至今都很权威,人称“杜武库”。意思是说他博学多才,像武器库一样,十八般兵器要啥有啥。

有了这么个祖宗,杜审言吹牛还是有底气的。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杜审言高中进士,被授官隰城尉。689年前后,在江阴县任县丞、县尉一类的官职,后转洛阳丞。

杜审言和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但那三位官运亨通,李峤和苏味道后来都干到“正国级”——宰相,崔融也深得皇室的青睐,只有杜审言政治上最为坎坷蹭蹬,原因就是这家伙“矜诞”,也就是自大狂妄。

不过,老杜是应该“矜诞”一把,单就文学成就而言,能把那三位甩出几条街。

苏味道任吏部侍郎的时候,杜审言到首都集合,参加吏部试写判词的考试,写完出来后,一群人有说有笑,杜审言突然冒出一句:“苏味道这下必死无疑!”人们大吃一惊,就忙问什么原因。杜审言洋洋得意地说:“他看到我的判词,必定会因为不如我羞愧而死啊!”

没等人们回过神来,杜审言又接着说:“我写起文章来,屈原、宋玉这样的人只配给我当下属;我玩起书法来,王羲之连给我提鞋都不配。”就此留下一个成语:衙官屈宋。

苏味道为人处世模棱两可,人称“苏模棱”。也许是朋友之间开玩笑总拿关系最好的“开涮”,也许苏味道天生一副好脾气,否则,这“小鞋”杜审言是穿定了。

天狂有雨,人狂有祸。

杜审言这种“你们都不行,只有我最牛”的德行让人极度不爽。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有人抓住点儿小辫子把他由洛阳丞贬到吉州当司户参军。这已经不错了,没把他“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已经够仁慈了。

但有人却想下黑手。下黑手的一个是司马周季重,一个是司户郭若讷,他俩合起伙来给老杜罗织了一个罪名,弄到大牢里关起来,准备干掉他。

危急关头,一个狠人的出现改变了杜审言的命运。他是杜审言的二儿子,名叫杜并,当时只有13岁。

杜并既没有搜集周郭的黑材料发到网上,和两个人“互撕”,也没有到有关部门上访,为老爸鸣冤叫屈。这孩子秉承“能动手就不要吵吵”的原则,怀揣匕首,瞅准时机溜进周季重的包厢,在老周喝得醉醺醺的时候,上去照着要害就是一刀。

杜并死在侍卫的乱刀之下,但周季重眼见也是活不成了,临死的时候说:“想不到老杜还有这么孝顺的儿子,郭若讷这孙子把我害惨了,让老子替他挨了刀。”

传统伦理中,不忠还可以得到谅解,可以用“识时务者为俊杰”“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伺”等冠冕堂皇的借口蒙混过去,但不孝是万万不行的。所以,历史上那些手刃父仇的人,即使不能得到法律的宽容,也必能获得舆论的强烈同情。

这件轰动一时的血案以杜审言的释放出狱但被免官而收场。回到东都洛阳后,时任左台御史的苏颋被杜并的孝行感动,亲自为杜并撰写了墓志铭,称赞他“安亲扬名,奋不顾身,行全志立,殒而犹生”。

有人说,老杜你那么狂,咋不上天呢?可当老杜遇到真正的“天”时,狂人立马成了怂人。这个“天”就是武则天,什么牛人、猛人、狠人、恶人,在这个独一无二的女人面前,不听话都是死人。

所以,当武则天召见杜审言,说要重用他,问他高不高兴时,老杜赶紧表示:高兴、高兴,咱们老百姓啊,今儿个真高兴! “相感君臣总泪流,恩深舞蹈不知休。”此时的老杜,绝对做到了“不知羞”,边热舞边谢主隆恩,和沈佺期的“回波乞怜”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我皆凡人,骄傲要不得。

武则天见老杜挺识趣,又命令他做了一首《欢喜诗》。这首诗老杜做得很用心,深得女皇之欢心。

女皇很开心,后果很温馨。杜审言被授予著作郎的官职,不久又升为膳部员外郎。

这是杜审言一生中很高光的时刻。

被女皇待见,自然也被女皇的“小男友”张易之高看,杜审言得以成功打入宫廷诗人的圈子。

现在一提起宫廷诗派,大家都嗤之以鼻,认为他们不过是皇帝豢养的一群“百灵鸟”。但这个圈子很小,“满编”也不过几十个人,不是人人都玩得起,是需要本钱的,多少文人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焉”。这本钱,一是你文采要过硬,二是你脸皮要够厚,缺一不可。

宠辱若惊,人家女皇和 “小男友”给了你天大的脸,你得接着不是?那个时候的杜审言和宋之问、沈佺期等御用文人,干得事就是天天高喊:厉害了,我的女皇!

好景不长,公元705年,大臣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原来紧密团结在武则天周围的一干知识分子都被赶出朝廷,纷纷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杜审言的改造地点是峰州,在今天的越南境内。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由于杜审言在学术方面的确很权威,不久就被召回朝廷,聘为修文馆直学士。

也许当初父母给他取名“审言”的时候,也想让他长大以后嘴上有个把门儿的,少说点话,不要因言得祸,但老杜却始终坚持的原则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景龙二年,公元708年,63岁的杜审言病重,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他的好朋友宋之问、武平一来进行“临终关怀”,劝他想吃点儿啥吃点啥、想喝点儿啥喝点儿啥,并问他有什么交代安排的。老杜却给两位好友接着“上课”:“命运之神把我折磨得特别痛苦,还有什么话可说!然而我活在世上,久久地压着你们,让你们都没有出头之日。现在我快要死了,别的遗憾没有,就是遗憾没找接班人啊!”

白自在到后来终于清醒了,杜审言却是往死里狂,临死了也要狂。

公道地说,在初唐诗坛上,杜审言还是有吹牛资本的,他在律诗形成和发展中的贡献是可以和沈佺期、宋之问相媲美的。

如果要按江湖流派区分的话,沈宋是“剑宗”的鼻祖,多在律诗的音韵格律等形式技巧上下功夫;杜审言则是“气宗”的开山祖师,更着重于律诗思想内容的充实和探索。无怪乎明代胡应麟说:“唐初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创。”清代王夫之也说:“近体,梁、陈已有,至杜审言而始协于度。”

先来看杜审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首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诗外。从技巧上看,韵脚分明、平仄和谐、对仗工整,堪称近体诗的奠基之作,胡应麟盛赞它为“初唐五律第一”。

再来看一首七绝《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

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

这首诗很有艺术特色,胡应麟对此高度评价:“初唐七绝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

相较在律诗上的贡献,老杜更应该死了也要高兴的是对孙子杜甫的影响。虽然杜甫对杜审言的品行从无只言片语,但对爷爷的文学水平还是推崇有加的,他“沉郁顿挫”的诗风就颇受爷爷的熏陶。

有杜预、杜审言这样超牛的祖宗,杜甫先生也在政治上、文学上有着超强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曾高调地对外宣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曾无比骄傲地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不过,杜甫同学还是有文化底蕴的,虽然是炫,但人家也是在炫家学渊源。不像我们现在有些人,吃着国家的,喝着国家的,却不爱这个国家,不仅在网上炫耀自己“润”了,还炫耀她爷爷贪了9位数。真不知这世界上还有“羞耻”二字!

杜审言虽然才华横溢,但也锋芒毕露,语必“毒舌”,损了别人伤了自己。水深不语,人稳不言。所以,人还是应该低调一些,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