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渐渐长大了,有些家长感觉跟孩子的距离却远了,孩子在外遇到什么事情不愿意回家跟家长说,有什么心事也选择屏蔽家长。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越来越少,有种失控和焦虑的感觉,偏偏又找不到合适的办法来解决。
讲述:
别处听来自家孩子情况,无奈!
小菡本来是一个活泼爱说话的女孩,小学时,每天都跟妈妈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跟同学一起讨论了什么话题,老师在课上又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等,小菡都会在第一时间跟妈妈分享。可随着年级的升高,小菡跟家长说的话渐渐少了。在上了中学后,小菡妈妈几乎听不到女儿说学校的事情了。
小菡妈妈顾女士说,上个月,女儿跟同学起了争执,双方说话都有些急,后来被班主任叫到了办公室。事情过去了两个星期,我才从另一位同学家长口中得知此事。那位家长安慰我,说现在的孩子都这样,很多事情都不跟家长说,她也是跟自家孩子闲聊的时候才听说了这件事。孩子遇事“屏蔽”家长,可能是担心被家长批评或者怕家长给讲大道理吧。我仔细想想也挺有道理的。可能真是因为我平时跟孩子说话爱讲道理和提各种建议,让她听烦了。
建议:
多尊重少命令 同成长共分享
家庭教育指导师、天津市第一百中学心理中心教师李雪云说,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有越来越多的事情和秘密不跟家长说,家长不应该只沉浸在震惊、失望继而急于给孩子“纠错”的情绪中,而是要先思考一下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孩子“屏蔽”家长,其主要原因是家长没有看到孩子的成长,没有尊重和相信孩子,与孩子之间失去了边界感。
李雪云老师建议,一个孩子的真正长大并逐渐独立,不但需要自我成长,而且也离不开家长给予的尊重和信任。比如孩子幼儿时期,家长手把手教孩子穿衣、吃饭等是合时合宜的教育方式,但如果孩子已经是中学生了,家长再事无巨细地教导其基本生活技能,不但显得啰嗦,而且会让孩子感到没有尊严。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不能滞留原地,要主动改变教育方式。在生活中家长要尊重孩子,并放手让孩子锻炼自己的能力;在孩子寻求帮助的时候,家长要避免对孩子下指令,更不能给孩子划定条条框框。很多时候,孩子跟家长分享自己的事情,只是希望家长做一位倾听者,或者提供一些好的建议和经验,而不是希望家长对自己进行各种评价。如果家长习惯性评价和命令孩子,只能把孩子越推越远。另外,希望家长多了解孩子现在接触的信息,找到跟孩子沟通的共同话题,彼此多了解,才能有话说。 (据《今晚报》贾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