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李蒙 王璐
春节期间,有关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主题活动多彩多姿,极大丰富了首府市民的假期生活。快来跟着记者逛逛首府的非遗集市,感受一下浓浓的年味……
非遗集市热闹非凡
正月初一,莫尼山非遗小镇呈现一派红火景象。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天天有精彩的惠民文旅活动。走进小镇,就能看到主题为“瑞龙呈祥莫尼山 锦绣山河迎盛世”的第六届非遗中国年活动。最吸引人的沉浸式非遗实景剧《茶道驼铃》也迎来了新“演员”,数十峰骆驼开启了新年的“茶道之旅”。在这部剧中,能欣赏到二人台、信天游、漫瀚调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表演,观众还有机会参与其中,沉浸式感受其中蕴含的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六届非遗中国年期间还举办了龙狮巡游贺新春、非遗代表性项目“舞狮采青”社火巡游活动,以及民俗大舞台展演等活动。在莫尼山非遗小镇里,能看到国家级非遗——皮艺,艺术家们在皮面上雕刻,绘就滔滔黄河、千里江山的壮阔;能感受瓷艺文化、“木关键”馆里的榫卯文化;还能看到“风靡”蒙晋陕的非遗面塑……
这里还同步进行了“助力乡村振兴新春带货节”,通过电商直播,非遗传承人现场直播“带货”,剪纸、皮雕、木雕、面塑、金属丝编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作品陈列在非遗市集中,吸引游客驻足、购买。工作人员表示,这些扎根大地的民间艺术积聚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构成了北疆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五彩斑斓的民俗生活。
非遗店铺深受喜爱
“走啊,咱们到塞上老街逛逛,买点新春的小玩意儿。”正月初四一大早,市民娜娜就约着闺蜜来逛塞上老街。三个香皮匠皮艺馆就是一家集合了马文化元素与非遗代表性项目蒙古族皮雕的一家小店,店里有皮雕的包包、挂饰、摆件等,还摆放着荣获2018年中国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锡林郭勒主题赛金奖的文创作品——《额日音古日奔那达慕》,这组作品以蒙古族男儿三艺为创作灵感,把骑马、射箭、摔跤三种元素运用在皮雕作品中,制成了皮雕包包、摆件、饰品,美观大方的同时兼具实用性,深受顾客喜爱。老板杭奈日斯嘎介绍,春节期间顾客很多,每天都特别忙碌。“老板,这个小马鞍挂饰怎么卖?”说话间,就有顾客询问价格,他便又忙碌了起来。
在塞上老街里,还有多家从事蒙古族金银器售卖的店铺,有不少都是纯手工打造的,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族金银器錾刻技艺的传承人周君的店铺就在这条巷子里,因其高超的手工技艺,他平时主要从事定制、改样的工作。如今,也有多家店铺售卖加工好的银首饰,项链、戒指、耳饰都充满了浓郁的草原风情。
非遗特色独具魅力
“这里真好玩,我们一家人边逛边看边吃,感受到了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不愧是网红村。”正月初二,来恼包村游玩的东北游客陈先生啧啧称赞。
走进恼包村,国潮汉唐演艺以精心编排的动作和姿势、精心设计的服饰和道具,再现汉唐古典舞的优美、端庄和华丽,大家欣赏着优美的国潮舞蹈表演,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传统服饰的华丽凸显节日气氛,祈福表演展示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传统非遗中幡表演,让游客步步惊心,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民俗杂技力量。只见表演者们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惊险动作接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现场观众纷纷拍手叫绝。
夜幕降临,流光溢彩的铁花绽放夜空,为市民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让人们感受到金属与火焰的碰撞之美。“打铁花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而且,‘花’和‘发’音相近,打铁花有‘打花打花,越打越发’的美好寓意。春节期间打铁花,花开富贵,期盼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日子越过越好。”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据了解,在活动期间,市民游客可以尽情领略汉唐古风演艺的优雅与华美,感受民间社火杂耍的热烈与欢快;可以参与非遗项目体验,亲手制作传统工艺品;还可以在古风集市上挑选心仪的纪念品和特色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