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的家长经常通过哭穷的方式,教育孩子要节俭,或者对孩子有求必应,自己省吃俭用,他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理解大人的辛苦。但是这种教育方法真的能感动孩子吗?
讲述:
妈妈苛待自己 给我很大心理压力
假期里,一家人逛街购物,本应是件开心快乐的事情,但小晗却感觉很紧张,因为每次逛街妈妈都会对她进行一番金钱观教育。
小晗说,我今年已经上高一了,妈妈还是把我当成小孩子一样教育,跟她出门逛街购物,总是让我感到很压抑。我爸妈收入虽然不低,但是经常跟我哭穷,无论是吃的还是穿的,只要他们认为价格贵,就会告诉我“不值这些钱”,或者说“家里有差不多的,不花这冤枉钱”。从小到大,同龄人中流行的东西,我很少拥有,所以大家的闲聊话题我基本插不上话。除此之外,妈妈过分地省吃俭用,也带给我很大的心理压力。比如跟妈妈一起出去吃饭,妈妈有时会带我去贵一点的馆子,但每次都只是点够我一个人的量,等我吃得差不多了,她自己再“收尾”。甚至有时借口自己不喜欢这家饭菜口味,还自带汉堡下馆子,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建议:
懂付出,爱自己,才是孩子好榜样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河西区关工委专家组成员井春玲老师说,为人父母抚养孩子长大、时时处处为孩子考虑是爱的表达;父母教育孩子认真对待生活、不奢侈浪费,也是正向的教育引导。但是如果二者相结合没有把握好教育尺度,就会让孩子的心理感受产生偏差,轻则误解家长,重则使教育效果南辕北辙。
井春玲老师说,家长给孩子做出的最好的榜样,就是在任何年龄段都活成最好的模样。家长用优秀的品行举止吸引孩子模仿,用耐心温和的言语感染孩子,孩子无需过度引导,而是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观察,来体会父母的关爱。经过时间的沉淀,孩子的感恩之情自然萌发才是最真挚的。希望家长不要给自己植入太多的“内心戏”,想着用忆苦思甜和自我奉献的方式触动孩子心灵或是受到教育,这个办法非但不会让孩子领情,反而会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畏手畏尾、心思沉重压抑。建议家长们,想获得孩子的尊重和敬佩,先从自身活得坦然大度做起,对孩子买来的礼物、生活上提供的帮助等,都要开心笑纳,及时说出赞美和感谢的话语。拥有不扫兴、不抱怨、懂付出,同时还很爱自己的父母,才会让孩子成长的过程倍感轻松。另外,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苛待自己,也是在给整个家庭生活减压,就是提高了家庭的幸福生活指数,把家庭变成每个成员向往的、有温度的港湾。
(据《今晚报》贾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