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本地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没出正月就是年”。这几日,似乎春节的热闹劲儿还没过,人们还在回忆着元宵节的快乐,尤其是锣鼓喧天的社火表演,更让人回味无穷。其中,在社火表演中稳居C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别亮眼,他们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在传承人的努力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新年伊始,有关非遗文创赛事正在积极举办,为非遗文化的发展增添助力。
□文/图 本报记者 王璐
非遗项目
社火表演中超级抢眼
“家人们点点赞,社火表演马上开始。”正月十五,呼和浩特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唢呐演奏的传承人张慧芳,在踩街表演的过程中同步开始了直播,观众也在直播间跟她走完了全程;备受青城市民喜爱的几名高跷演员今年换上了新服装,有穿着传统服饰马面裙的,也有打扮成济公造型的,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吸引年轻的观众;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腊铺村脑阁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2岁的传承人胡连刚坚持在表演一线,脑起两个娃娃,社火表演时分外卖力……
“我从5岁开始上脑阁,20岁的时候开始脑阁,一晃50多年过去了。现在我已经70多岁了,只要身体允许,就会一直脑下去。”传承人胡连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坚定地说。今年,腊铺村脑阁不仅在土左旗受到群众的喜爱,还受邀到大召广场进行表演,为从事脑阁的民间艺人增添了一份收入,也让脑阁再次受到关注。看到精彩的表演,市民连女士说:“这个红火劲儿确实有小时候过年的感觉,能看到这么多的非遗项目表演,真好。”
在正月的活动中,除了社火表演,还有很多活动有非遗文化的元素,比如在各个旗县区进行的逛九曲、转九曲活动,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本土作家、民俗学者胡国栋介绍,九曲黄河阵就是典型的黄河文化的代表。“九曲以老杆为中心,等距离呈方形布阵,横竖皆为19排,每排栽19根灯杆,全阵共361根灯杆。走完九曲,意味着走过了一年的坎坷不平,接下来都是坦途,寓意着前程畅达,万事亨通。今年,我市有十几个地方都举办了九曲活动,足见基层群众对黄河文化、非遗文化的喜爱与认同。”胡国栋说。
文创大赛
助力非遗文化发展
春节期间火爆的非遗文化元素不仅呈现在社火表演中,塞上老街的多家店铺里也都有着非遗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比如首饰店会用到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族金银器錾刻技艺、皮具店结合了蒙古族皮雕技艺……在逛街的时候,市民就能通过一些文创产品直观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日前,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内蒙古非遗文创大赛”在初审阶段已经收到来自社会的1029件作品,涉及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和民俗类三个类别,可见非遗传承人的热情。大赛组委会负责人王常瑶告诉记者:“本次大赛以开发一批具有中华非遗文化底蕴、汲取内蒙古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生活的非遗文创产品为目标,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提升内蒙古非遗文创产品品牌影响力,力争将内蒙古非遗文创大赛打造成为加快内蒙古非遗创新的标志性赛事活动。本次大赛邀请到内蒙古自治区非遗学会的5位专家进行现场评审,评选过程严谨细致,以确保每件参赛作品的原创性和创新性。”
据介绍,在入围终审的作品中,有来自我市的面塑作品、瓷艺作品、手绘皮雕包、剪纸文创水杯等多个非遗项目的文创产品。年轻的蒙古族皮雕传承人杭奈日斯嘎创作的作品也入围了此次大赛。他在塞上老街经营着一家“三个香皮匠皮艺馆”,在他的店里能看到很多小巧精美的蒙古族皮雕挂饰,造型有中华龙、小马鞍、蒙古包等,比起大幅的皮雕作品,这些小玩意儿非常受消费者喜欢。“近几年,我们也在积极做一些创新,把非遗技艺做在小摆件上,性价比高一些,让老百姓能买得起,让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传承,更能传播出去。”杭奈日斯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