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3版: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张大千改良夹江纸留给今人一项国家级“非遗”

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

张大千(1899年—1983年),四川内江人,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他曾亲赴四川夹江,与当地造纸人一道改进技术,成品“大千纸”从此名声大噪。2006年,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宣纸来源断绝

张大千赴夹江寻纸

张大千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山水、人物、花鸟都在中国绘画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20世纪20年代,他与其兄张善子创立“大风堂画派”,俗称“大千画派”,被称为中国画坛的“蜀中二雄”。20世纪30年代,他与北方大画家溥儒(心畲)齐名,被称为中国画苑的“南张北溥”,张大千被中央大学聘为艺术教授。1949年后,张大千旅居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并在世界各地频频举办个人画展,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敦煌学,作为一门“显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先生在序陈垣《敦煌劫余录》中有言:“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依陈寅恪的观点,张大千当属“预流”。早在1939年,张大千便将艺术的目光锁定了敦煌。他筹措经费,备办纸张、颜料,准备到敦煌,攀登绘画艺术新峰。殊不知,偌大一座成都城,竟买不到绘画用的宣纸。当时,侵华日军已经占领安徽泾县,宣纸来源断绝。张大千着急地找到“诗婢家”装裱店的老板郑伯英帮忙想办法。郑伯英告诉他,安徽宣纸眼前是弄不到了,只有四川夹江的粉连四纸。先生何不一试?

夹江造纸始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有1000多年历史,素以质量佳、技术精、品种多、宜书宜画、历史悠久而载誉巴蜀。明代《蜀中名胜志》记载:“嘉定尖山下皆纸房,薄如蝉翼而质坚可久。”清康乾时期,夹江纸中的“方细土连”“长帘文卷”更成为“贡纸”和“文闱卷纸”,每年上贡十万余张,用于皇室家族和科举考试。然而到了清末民国初年,受西方造纸、印刷等新技术冲击,夹江造纸渐渐落后于时代,工艺不得改进,规模不得提升,诸多造纸者纷纷破产。直至抗日战争爆发,作为大后方的西南地区对纸张需求激增,夹江造纸方才有了再次勃兴的契机。1939年冬,张大千来到夹江寻找画纸。

石子清,夹江手工造纸大户,声誉很高,其作坊位于夹江县马村乡石堰村。张大千到来时,石子清已去世,作坊由其子石国良主持。用惯了安徽宣纸的张大千,试用了几张石国良的“作坊纸”,皱起了眉头:纸韧性较差,抗水性不强,洁白度也不够。于是,大千先生在作坊住下来。蹲窖池、看沤竹、捶竹料、上篁锅、辨帘纹、捣石臼、上纸榨、刷纸、切边角……张大千找到了原因:当时的夹江连四纸全部用纯竹料制作,所以有上述缺点。张大千遂同石国良商量,改革原材料搭配,在竹料中加入寸把长的棉、麻纤维,以增强纸的拉力,在纸浆中配入一定比例的白矾、松香等,以增强纸的抗水性和洁白度。经反复试制、试写、试画,新一代夹江国画纸问世了。

用夹江纸临摹敦煌壁画

“大千纸”由此闻名全国

张大千根据绘画的需要,亲自为夹江国画纸定下了大小规格(四尺乘二尺、五尺乘二尺五寸);亲自设计了宽纹纸竹帘,并巧妙地制成暗纹,印在纸上;在纸的两端做云纹花边。经过改进,画纸拉力增强,可承重笔,洁白细腻,浸润性好,书画皆宜。当然,制作这种纸张要比一般纸费时费工。“只求有纸用,何惜出重金。”张大千以五六倍于普通纸的价格,第一次就向石国良定购了20000张。

1940年春,张大千再次来到夹江,验收石家作坊所制之纸。不久,他带着夹江生产的书画纸去到甘肃敦煌,率领他的画友、学生、子侄,对敦煌的古代壁画进行了大规模临摹。经两年半的辛苦劳作,共临摹南北朝、唐、五代绘画作品276件。这批艺术品先后在成都、重庆展出,轰动一时。大千先生用他的神笔,用夹江纸艺术地再现了敦煌画作,徐悲鸿、柳亚子、于右任、叶圣陶等对此推崇备至。

“大千纸”也由此闻名全国,并与安徽宣纸并驾齐驱。张大千曾将夹江手工纸与安徽“玉版宣”纸相媲美,赞为“国之二宝”。2006年,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华西都市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