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先声”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家长慕课直播已经举办了36期,针对家长、学生关注的学习问题、心理问题做了很多专业的公益线上直播。在最近一期的直播中,该校高中心理健康老师郝堇帆、初中部心理健康老师赵江洁,在历史老师吕思远的主持下,一起带来主题为“家长永远不要扑灭孩子眼中的‘光’”的主题直播,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及时为家长答疑解惑。
□本报记者 王璐
问题一:
家长:我特别想和孩子沟通,但是孩子不愿意和我说呀,这该怎么办?
支招:初高中生普遍有一个心理,就是遇到问题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也许孩子之前和父母说的时候,家长没有给予积极的反馈,没有回应孩子的情绪;或者是家长以过来人的身份自居,觉得孩子遇到的问题不严重,直接告诉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经历的事要比学校复杂得多,没什么可难过的,而不是理解孩子,接纳他的情绪。
其实,学生有很多苦恼,在他们的年龄段遇到的问题就是天大的事,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苦恼,这样和孩子的沟通就会顺畅很多。如果长期、持续地对孩子的情绪给予重视以及正面进行引导,孩子眼中的“光”是不会轻易被磨灭的。
作为家长,如果看到孩子不愿意和你交流,没有那种积极沟通的意愿,眼中没有好奇的“光”,家长就要积极作出改变,比如通过孩子回家后的表情、动作来判断他的心情,做好倾听者,而不是建议者。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讲,让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他平静下来后会去思考自己该怎么做。
问题二:
家长:我觉得孩子有点躺平,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的内驱力呢?
支招: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目标。从家长的角度讲,可以了解一下目标设定smart+原则,来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首先,注意目标的设定是明确的(不要太宽泛,比如不要说我要学好英语,而是要替换成我要背会几个单词、写完几篇作文)。其次,目标是可以衡量的(目标的达到程度,比如分数从80分提高到85分)。第三,目标又是可实现的(做切合实际的,不要设立一个太遥远的,比如一天你的实际学习情况是能够做5篇阅读理解,你定了50篇,那就有点儿不切实际了)。第四,目标之间要有关联性(达到一个目标对下一个目标的实现有激励、能产生帮助)。最后,还要注意目标的时间限制(短期的三五天,长期的半个学期、一个学期,但是不能太长)。在整个设立目标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
对于家长来说,可以和孩子约定达成目标有奖励,达不成目标有惩罚。家长应该注意奖励的可实现性,比如孩子考100分要买一个手机,结果孩子实现了,家长觉得会影响学习不想买了,这样会影响你在孩子面前的诚信;惩罚时也要有讲究,比如说没达标罚做2张试卷,这样就容易产生一种做卷子是惩罚的心理,孩子以后更不想做题了。如何让目标变得更容易实现,如何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比如大目标是这次考试要提高30分,分配到每个科目是多少分,每个科目的哪一块内容是能够提升的,注意细节才能实现目标。
确立了目标,孩子就会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和兴趣的关系很大,家长们要注意,兴趣是能够培养的,但不是能够强迫的。
问题三:
家长:最近,孩子总是说生物课没意思,不想学,这该怎么办呢?
支招: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种可能换老师了,新老师上课的风格孩子不喜欢。另一个就是从自身找原因,是不是这一科学习成绩上不去,孩子没有信心不想学了。如果是因为更换老师,那属于不可控的因素,家长就需要鼓励孩子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告诉他学习某一个科目不是为了老师,是为了自己获得知识,所以老师怎么上课不重要,自己学到什么才重要。
如果是孩子自身的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梳理成绩提升不上去的原因。比如鼓励孩子和任课老师探讨、分析一下,看看学不好的内容重点在哪部分,是需要多做题,还是需要提高上课的专注力等。
问题四:
家长:高中女生特别爱照镜子,眼里只有爱美的“光”,我们很担心孩子的心思不在学习上。
支招:这个阶段自我意识高度发达,会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这是很正常的。在家里照镜子可以适当满足,但是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在课堂上、学校里尽量减少这样的行为,让她明白在什么样的场合做什么样的事,慢慢地就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