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5版:北疆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呼和浩特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默特面塑:

面里有乾坤 指尖传非遗

孟素英制作面塑

孟素英教孩子们制作面塑

面塑作品

□文/图 本报实习记者 刘艳霞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馍、捏面人,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面塑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面塑艺人用手加以简单的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土默特面塑已传承了百年之久,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当地民俗元素相结合,主要以节日面塑、祭祀面塑和人生仪礼面塑等形态流传,成为呼和浩特的一张文化名片。

“当你把脑海里的想法或设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变成一个具体的东西、一个实在的物件出现在你面前时,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近日,记者走进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采访了呼和浩特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默特面塑的代表性传承人孟素英,听她讲述面塑技艺传承背后的故事。

受家人影响从小爱上面塑

据资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可谓是历史悠久,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由于面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每逢岁时节令、祭祀祭祖、婚丧嫁娶、寿辰满月等重要场合时,人们至今仍保留着把花馍作为馈赠礼品和祭祀供品的习俗。

土默特面塑以自然、生动等特点闻名遐迩,现代面塑艺人对这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注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使它成为了一门全新的艺术。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掌握和学习了新的面塑技能,制作出面娃娃、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作品,内容越来越丰富,技艺越来越精湛,逐渐成为一种人们喜欢和认可的民间艺术品。

“‘蛇盘兔’造型灵感来自咱当地的说法‘蛇盘兔,辈辈富’,这边还有‘福禄寿喜’‘年年有余’等组合……”63岁的孟素英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自己制作的花馍作品。

“我的祖母、母亲都是面塑艺人,我从小受到她们的熏陶,爱上了面塑制作。”孟素英说,“小时候,家里逢年过节都要做应时的花馍,如清明节捏‘寒燕’、七月十五捏‘爬娃娃’、八月十五‘打月饼’……亲戚邻居家有老人过寿、孩子圆锁的,也会请母亲做寿桃、面锁。”

孟素英自幼喜爱绘画,平时喜欢自己设计很多面塑形象,把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融合得恰到好处,其作品不断创新,技艺不断提高,面塑风格独树一帜。

将文化艺术“融”进面团中

土默特面塑选用精制石磨面粉、鲜牛奶、跑山鸡蛋等材料制作而成,彩色花饰是由菠菜汁、草莓干粉、紫薯、胡萝卜、南瓜榨汁和面,添加蜂蜜使颜色饱和,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所需的工具为菜刀、梳子、剪刀等。“从小小的面团到惟妙惟肖的面塑作品,离不开技艺的灵活应用,切、揉、提、揪、挑、压、搓、拨、按……看似简单的几个动作,每一步都十分关键。”孟素英一边说一边制作面塑。

土默特面塑传统制作技艺颇为讲究。蒸制前先要发面,将牛奶加入水中,与面粉一起搅拌,在充分调匀之后发酵40分钟。面团发好后加入干面反复揉,做面塑的面要比平常的馒头面硬。做面塑时最忌有风,都是关上门窗,因为风会使面团较硬,容易皴皮。面揉得好,蒸出的面塑作品才会自然。面揉好后,先制作出造型,如寒燕、石榴、蒙古包、十二生肖、元宝等,然后再用果蔬汁和成不同颜色的面饰,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就诞生了。土默特面塑松软香醇,好吃又好看,除了可以食用外,还有很强的观赏性。

薪火相传 为非遗技艺注入青春活力

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同时,孟素英还博采众长,创作出了以蔬菜调色的“面锁”“寿桃”“喜馍”“生日礼馍”“卡通包”等果蔬面系列花馍,丰富了造型、色彩,增添了祝福寓意,集观赏、食用、绿色健康于一体。

孟素英不仅专注于艺术水平的提升、作品的创新,还走进社区、学校、展会等开展面塑展示、培训、体验活动,宣传推广面塑技艺。

“现在,很多研学游行程中都加入了面塑体验课程,孩子们除了能了解面塑艺术的基本知识外,还能现场体验制作面塑的过程。”孟素英说,通过实操前的简单学习,当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把亲手制作的面塑作品拿在手里时,一颗宝贵的文化种子便埋入了他们的心田。

孟素英创作的面塑作品不仅深受大家喜爱,也得到了专业奖项的认可,她创作的面塑作品《福猪报喜》荣获呼和浩特市面塑作品大赛二等奖。

传承人的重任在肩,孟素英为了让这项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她将土默特面塑这项非遗技艺传授给了自己的女儿和女婿。“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挑战。我会把这门技艺传给下一代,传给热爱这门非遗技艺的每一个人,让这项非遗技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孟素英说。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