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6版:百灵·史海 上一版   

《〈唐诗三百首〉里的那些诗人们》(十六)

王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云帆

在唐诗江湖,李白、杜甫、王维等巨星璀璨,千古流传,但也有这样一群“小星”,他们的诗作精妙绝伦,谁见了都会发出感叹:好美!但一提诗人名字,却让人一脸懵。

比如,你知道李绅、刘希夷、崔护吗?相信许多人会摇头,但说起他们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你肯定会一拍大腿:“呀,原来是他写的!”

这种现象,在诗词界有个专用名词,叫做“诗红人不红”。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王湾就是这样,即使他的诗作选入了人教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但对我们来说,他依然是个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让唐朝诗人填写履历表的话,李、杜、白这些超级大咖一张表肯定不够,还需要另附几页纸。但王湾不用,别人纠结怎么突出亮点,他发愁怎样能把那张单面A4纸填满。

王湾,字号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693年,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王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也就是说他诗文早年就很有名,在文化圈很叫座。他还有个铁哥们,叫綦毋潜。

唐玄宗先天(712)年间,20多岁的王湾进京赶考,高中进士,这点可比綦毋潜强多了,后者是千年有名的落榜生。

在那个大师云集、牛人辈出的时代,能顺利“上岸”,充分说明王湾是个“考霸”,因为有许多名动江湖的诗人都在考场上折戟沉沙,沦为“学渣”。比如,才高如孟浩然者,说考不上就考不上;自称为“五言长城”的刘长卿,因为复读的年头太长,人送外号“朋头”;还有“爷爷考生”孟郊,46岁了才中举,一高兴写出了名句: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相比咋咋呼呼的孟郊,王湾就低调多了,脱下粗布长衫后被授官荥阳县主簿,相当于县长秘书。有一次出差,他登上了终南山,见到山势险峻,景色雄奇,就赋诗一首《奉使登终南山》:

常爱南山游,因而尽原隰。

数朝至林岭,百仞登嵬岌。

石壮马径穷,苔色步缘入。

物奇春状改,气远天香集。

……

这首诗发表在大唐诗刊上,好多人读后都竖起大拇指:志向高远,情趣悠长,棒!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王湾可能和绝大多数进士及第的人一样,得个一官半职,干好每天都要 “留痕”的工作,算作自己的“政绩”,让履历稍微好看些。然后慢慢熬资历,慢慢熬着退休,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机会说来就来。

大约开元五年(717),时任吏部侍郎兼昭文馆学士的马怀素,奏请玄宗校正各种书籍。可能王湾性格比较内敛,不喜欢刷“存在感”,能坐得住“冷板凳”,再加上在文坛上很有名气,所以有幸被选中。

王湾第一个合作伙伴叫刘仲丘,两个人配合默契,一页页认真校对书籍错误,足足花了5年时间,《群书四部录》200卷才告成功。看着这一摞摞的书稿,王湾知道,这么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瞬间成就感满满。两个人击掌庆祝:“合作愉快,耶!”

这一工程完成后,王湾又迎来第二个合作伙伴,他叫陆少伯。两个人一起编校丽正书院的藏书,“主攻方向”是南朝齐、梁以后的诗文集。进行任务分工后,王湾又是一头扎进书堆里,全年无休996,进行了大量的编校工作。

由于水平较高,再加上人品靠谱,王湾的工作得到上级部门领导的大力肯定,不仅得到史学家的头衔,还被提拔到洛阳尉的领导岗位,可谓学术、官职两不误。

成为“学术型”官员的王湾,按说事业上应该是一帆风顺的,然而,他的履历到此结束。我们只知道他曾经“两点一线”——“往来吴楚间”。莫非,他也像铁哥们綦毋潜一样,去做了一名“背包客”?

据考证,公元713年,王湾出游吴地,由洛阳沿着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船东渡长江抵达京口(今江苏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

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作为一名地道的北方人,初次见到江南景色的王湾,眼花缭乱,所以才能从崭新的视角看待事物,写下了千古名篇《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甫一问世,就好评如潮。

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中赞扬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意思是说,从古至今,没有几个诗人能写出这么棒的诗句。

作为名相和文化名人 “双料领袖”的张说,则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亲手题写在政事堂,一方面以实际行动配合“老大”唐玄宗,表示自己对大唐诗歌事业的强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告诉那些写诗的士子们:这就是 “范文”,以后就朝这个方向写。

“明末五子”之一,当时人称“一代诗宗”的胡应麟更是认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格调壮美、意境开阔,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的分界线。

有这么多大腕“站台”,这首诗想不红都难。

但让人很懵的是,短时间内,这首诗居然出现了两个不同版本。

天宝年间,有个叫芮挺章的哥们选编了一部同时代人的诗集,叫做《国秀集》,王湾入选的就是这首《次北固山下》;过了10年,自号“丹阳进士”的殷璠又编《河岳英灵集》,王湾的这首诗也入选了,但题目却叫《江南意》,全诗如下:

南国多新意,东行侍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问题来了:同时代的诗集,选得又是同一个人的诗作,为啥差别这么大呢?

历代专家对此争论不休,主要是以下三种观点:别人给改的;自己改的;压根就是两首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对于自己平生最得意的诗句,再用一次的可能也是有的。

持“他改说”的是王夫之等少数学者。这观点有点儿站不住脚,属于“曲高和寡”。要知道,这两首诗问世最多间隔10年,那时候王湾还健在,还是文化界名人,谁敢动他搜肠刮肚想出来的诗句,不拿板砖去人家门口守着也要告他个“侵犯版权”。

持“自改说”的人还真不少,现代著名学者施蛰存、唐诗研究大腕刘学锴等均是这种观点的拥趸。还有人推测出王湾自己改诗的理由,比如陈良运先生认为:因为张说把“海日”这句诗题在政事堂,王湾怕跟着宦海沉浮的张说 “沾光”,所以改了诗。

这个观点同样值得商榷,因为《江南意》中其他诗句均有改动,恰恰是张说最为欣赏的那联一个字也没改。

第三种观点就是诗句的重复使用。唐代的诗歌中,诗人最为得意的诗句在不同诗中反复使用,或者改动一下再次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许浑的“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在《汉水伤稼》和《酬郭少府先奉使巡涝见寄兼呈裴明府》中都有使用。

所以,有学者给出解释:《江南意》是王湾初下江南时写的,而《次北固山下》则是原路返回时写的。

在《江南意》中,江南的所见所闻对王湾来说都是稀罕的,所以才“多新意”;而在江南待了一段时间,惦记着老妈、惦记着她,故在《次北固山下》中才有浓浓的思乡之情。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实的情况只能去问王湾了。

在《全唐诗》中,王湾的诗有10首,其他9首诗也就一般水平。所以,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这样评价:王湾的诗名,全靠这一联,垂于不朽。

唐末诗人、同样不咋出名的郑谷也感叹:“如何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人家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好歹还是一首完整的诗,可王湾只凭一句就能万古留名,可谓“孤句镇全唐”了。

相比大家都喜欢的这一句,笔者更喜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联。

如今,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次北固山下》给孩子们更多思想启迪。我想应该给这首诗以现代意义上的解读,那就是在这“潮平两岸阔”的壮美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有“风正一帆悬”的理想信念,建功立业、无愧韶华,但更应该不忘初心、不忘根本、记得住乡愁,以乡愁让家国情怀世代流淌。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