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帆
我国的高考,素来不缺新闻。比如,有的考生凭“怪”取胜,用甲骨文写作,博得专门研究古文字的大学教授的青睐;有的考生以“奇”出圈,能用文言文赢得阅卷老师的喝彩。当然,也有的考生在试卷上“吐槽”,成为名噪一时的“白卷先生”。
在唐代,也有位个性考生,他不遵守考试规则,却写了一首名留后世的好诗,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位考生,就是祖咏。
一
开元十三年(725),长安,一场科举考试正在举行。
时值冬日,天气很冷,前几天长安下了一场大雪,城外终南山顶的积雪若隐若现,似乎飘浮在云间。
这天的考试内容是试帖诗。
“会不会出得很难、很偏?”试卷没发下来之前,考生们心里都在嘀咕,但看到题目后,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因为试卷上赫然写着《望终南余雪》。
题目四平八稳,上手很容易,但写好很难。
祖咏默念着老师教给的 “写诗宝典”:“起联点题;次联写题,意不用说尽;三四联正写,发挥明透;五联题后推开,六联收束。”转念一想,不行,如果按照这个套路,肯定拿不到高分,我必须“不走寻常路”。
“报告考官大人,我写完了!”正当其他考生还在思考的时候,祖咏的声音打破了宁静。
“哦,是吗?这么快!”考官将信将疑,快步走到祖咏身边。
“什么鬼,只有四句,竟然说写完了?别拿考官不当回事!”
按照考试要求,这首诗必须写成六韵(每韵两句)的五言排律。也就是说,必须写够十二句才算符合规定,可祖咏只写了四句,完成了规定动作的三分之一。
就像今天的高考作文,明明规定至少要写800字,你写了300字就交卷,给你几分的辛苦分就算笔下留情了。
“时间还早,要不你再想一会儿?字数不够,标点来凑嘛。”考官也是读书人出身,知道考生冷桌子热板凳十年寒窗很不容易,于是善意地提醒他。
没想到祖咏一点儿也没领情,只回答了两个字:“意尽!”
意思是说,诗的意境已经写完了,多一个字都是画蛇添足。
“好吧,拿来我看!”主考官无奈地说。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主考官到底是个识货的,当他细细品味祖咏的这首小诗时,心中不由一动,眼睛也温润起来。
古今中外,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归根到底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总结:人性。从祖咏的这首诗中,主考官分明读到了人性的光辉。
先不说“秀”字用得有多好,也不说“浮”字用得有多妙,更不用说“明”字用得呱呱叫,只需要看最后一句“城中增暮寒”,其中饱含着多少悲天悯人的情怀。俗语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长安城里有多少百姓可怜身上衣正单,终南山的景色虽美,他们能有心情欣赏吗?
主考官面色依然平静,但心里坚定地说了两个字:“通过!”
祖咏的《终南望余雪》虽然不符合作文要求,却得到后人的赞许,吴乔《围炉夜话》中就认为这是 “唐人作诗最重意,不顾功令”的典型例子。
清代文学大咖王士祯曾经评选过“咏雪三佳作”,其一是陶渊明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其二是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第三首就是祖咏的这首诗了。
二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这一段失意独白,引发了无数学子的共鸣。
早在1200多年前,祖咏也面临这样的窘境,虽然他拿到了官场的入场券,但依然很难脱下那身粗麻布衣衫。
唐朝有个叫芮挺章的哥们,编了本书叫《国秀集》,里面收录了祖咏的作品,在进行作者介绍时仍称他为“进士祖咏”,要知道这时已经是天宝三载,也就是744年,距离祖咏中举已经过去了近20年。
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来,祖咏一直没进入官场。要知道,那个时代进士可是稀缺产品,不像现在,不要说普通本科生,就是985的博士都开始加入“铁人三项”——送外卖大军。
解释一下,在唐代,进士考试是礼部主持的,考试及第后,表明你有了做官的资格。要想真正进入官场,还要通过吏部的关试,所以关试也叫释褐试,也就是说,通过这场考试,才可以把白粗布麻衣脱下来。打个不十分确切的比方,你参加的高考是教育部门组织的,毕业后,要想加入公务员队伍,你还要参加人事部门组织的“国考”。
不过,那时候的“国考”也相对简单,毕竟每次中举的也就那么二三十个人,只要没有特殊情况都能通过。但意外也是有的,比如韩愈就曾在“国考”上就卡过壳,“死磕”了3次仍然没有上岸。
至于祖咏,现在知道的是,后来也进入过官场,因为他在给友人卢象的诗中这样写道:“故情君且足,谪宦我难任。直道皆如此,谁能泪满襟。”但什么时候脱去粗布长衫,以及担任什么职位,都无从考证。
有人说,祖咏曾经担任过驾部员外郎,推荐他的人是张说。但据专家考证,张说卒于731年,那时祖咏仍为“进士”,所以这种说法是大大的误读。
“剪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足称为才子也。”这是唐代诗选家殷璠给他的评价,意思是说,祖咏的文字精练简洁,作诗特别用心,气势虽然不够高,但声调却超出普通读书人很多,足够称为才子了。
当时有多爽,余生就有多殇。
那个在考场上“玩个性”,凭着“一咏”实现鱼跃龙门的“进士祖咏”,终于越混越差,最后只能回到家乡——河南汝坟,成为“渔樵祖咏”,这比高考状元流浪街头更让人唏嘘。
祖咏屡遭生活的毒打,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不按套路出牌,再加上平时恃才傲物,不拘小节,所以不招人待见。当时坊间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诙谐自贺知章,轻薄自祖咏”。
一旦被贴上“标签”,“人设”就很难改变。
三
祖咏,大约生于699年,卒于746年。家里排行第三,人称祖三。他曾有过温馨的童年,结交了一个玩伴,名叫王维。
多年以后,友谊的小船越走越温暖。面对贫病交加、生计艰难的祖咏,“暖男”王维饱含同情地写道:“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
这意思是说,我俩结交20年了,却一天也没看到你的日子过得舒展;虽然你贫病交加越来越深,但我们的交情一点儿也没有变浅。
其实,见过了太多的宦海沉浮,过一种打鱼砍柴的生活,未必不是祖咏的初心。因为他曾羡慕过友人的别墅,向往着隐居生活,写下了《苏氏别业》: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对普罗大众来说,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田园梦,套用海子的那句诗就是:“我有一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唐代,就有那么一群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田园梦,在终南山营建别业,比如宋之问的“蓝田别业”,王维的“辋川别业”,钱起的“蓝溪别业”等等。但这些人非富即贵,所以这在京郊营造的别业也不是一般人建得起的。
祖咏就是一般人,他在这里,估计连卫生间也买不起,所以只能回老家建造“汝坟别业”:
失路农为业,移家到汝坟。
独愁常废卷,多病久离群。
鸟雀垂窗柳,虹霓出涧云。
山中无外事,樵唱有时闻。
此刻,祖咏的身心应该是“痛并快乐着”。
祖咏保留下来的诗共有35首,《望蓟门》是他唯一的一首边塞诗,也是唯一的一首七言律诗: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投笔吏”是指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
“请长缨”的典故出自终军,他本是西汉时济南的一个书生,当时南越(今广东、广西等地)割据政权还没完全归附,他毛遂自荐,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意思是说,你给我一条绳子,我一定把南越王给捆来。
祖咏以这两个人自比,也是雄心勃勃,想建立一番不世之功,可惜的是,只是打打“嘴炮”而已,人家根本没给他机会。
“我来人间一趟,也曾年少轻狂,怎奈世事无常终难如愿以偿。”祖咏,真为你惋惜!纵使你有班超和终军一样建功立业的壮志,但因为无人欣赏,也是报国无门,到头来只能阡陌晨昏,老死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