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几家欢喜几家愁。很多考生和家长已经在苦恼“选什么学校和专业”。身边有孩子高考的父母,讨论最激烈的问题基本都是:“你知道选哪个专业好点吗?”毕竟是孩子的“大事”,所有人都不想选错专业误孩子一生。结果全员出动,到处搜刮高考规划的前沿资讯,想知道究竟学什么专业最吃香,孩子毕业后工作有保障。不得不说一句,高考考的不止是孩子,还有全家人的陪跑。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可能适得其反
相信这段时间,很多人都在关注有关填报志愿的争议。曾经有人咨询考研导师张雪峰,说孩子高考590分,填报新闻专业,可不可行。一听到这话,张雪峰立马“劝退”,直截了当跟对方说:“理科590报新闻?你会后悔到崩溃的。”“如果我是家长,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虽然事后张雪峰发文澄清,自己的言论仅仅针对普通家庭的孩子。但这种“把孩子打晕,给孩子报个别的”的言论,仍旧将张雪峰推上风口浪尖。
虽然不一定存在这么极端的做法,但“父母主导孩子志愿”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酿成了很多悲剧。河南卫视曾有档调解节目,来了一对母子。一开场,儿子就控诉妈妈在他高考时,瞒着他在网页上输入密码改了志愿。原本心心念念想读兽医相关专业的他,满怀憧憬迈向校园的门口,却意外发现,父母给他改成了“会计”。他十分不解,问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妈妈表示,报兽医这个专业不切实际,而会计才好就业。为了强调自己做得没错,妈妈当着所有人的面说:“我挣钱我主事我有话语权。”
三两句话,把儿子“怼”得哑口无言。只是儿子始终心有不甘,成为兽医的梦想宣布破灭。每次看到自己的专业,儿子就难受、恶心,终于萌发了和妈妈断绝关系的念头。
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自己的干涉、控制,不过是“为孩子好”。毕竟自己是过来人,曾经掉过的坑,不想孩子再掉一次,昔日吃过的苦,不愿孩子再受一次。但却忽略了,孩子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有自己的喜好和追求,父母认为对的未必真的适合他们。如果父母一意孤行,把自己的意愿凌驾在孩子身上,孩子不会感恩,只会把所有的过错归咎到父母头上。好端端的亲子关系,分分钟成仇敌关系。
孩子的未来
不是“专业”能定义的
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绝对不是选择的学校或专业能定义的。像2020年凭借676高分考上北大的女孩钟芳蓉,当她义无反顾遵从自己内心,决定报读冷门的考古专业时,网络上多少替她不值的声音。可她丝毫不受影响,坚定地做自己想要的事。不仅获得国内考古圈的高度认可,数十个省份的博物馆给她邮寄文创产品;就连她的偶像樊锦诗先生还亲自写信给她,给予最大的鼓励。
如今的她,在众多的关注和肯定声中不断成长,还有考古节目邀请她,让她和考古专家们面对面学习。且不说她未来会走什么样的路,光看这个起点,就已经完胜很多人。
其实孩子大学读什么专业,不足以断定他未来就会过什么样的人生。据调查,只有不到50%的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自己的专业。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孩子的能力要求越来越多元,不仅仅限于他读哪一个专业。重庆大学教授张小强在替新闻专业发声时讲道:“新闻专业能文能武,进可以自主创业、到互联网大厂,退可以考公务员、到国有企业。”今年和去年在他那里毕业的研究生,有的当公务员,有的去了企业,还有的去了高校、游戏公司,根本不受专业的限制。孩子的人生很长,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只是多了一些选项。至于他未来会怎样,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造化。
与其怕孩子走错路
不如做对这3件事
现在很多孩子的问题,就在于父母太多的插手、做主,和违背孩子的意愿。选什么专业,主体应该是孩子,不是父母。为人父母,能守护的是孩子前18年的人生,不能替孩子走他未来的道路。与其诚惶诚恐,瞻前顾后,不如在孩子踏入社会,面临人生大考的关卡时,做对这3件事:
尊重孩子的意愿
成都师范学院招生办主任蒋云嘉分享过一个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其中非常不满意的高达57.8%。试想一下,要孩子花3到5年的时间学门不喜欢、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对孩子来说得有多煎熬和痛苦。都说孩子的兴趣,自带学习的驱动力。如果他能遵从自己的内心,获得父母的支持,那他的学习潜能更容易被激发出来,相对不那么容易放弃。
培养孩子的持续学习力
大学不比中学,没有老师过多的鞭策和监督,孩子想要成长进步,靠的是自主学习、持续的学习力。平日里,尽量放手让孩子直面挑战,给他做选择的权利。就算受挫,或者做得不对,也不要打击他,而是用正确的方式激励他、肯定他。当他相信自己能不假他人之手,靠自己去探索、思考,想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他会变得越来越主动,越愿意花时间提升自己。就算日后走出社会,想调整奋斗的赛道,他也会知道该怎么学新知识,怎么往自己想要的方向迈进。
健全孩子的人格
有人说,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不应该只有大量知识、道理的灌输,以成绩论优劣,更重要的,是孩子有健全的人格。教孩子遇事不轻易放弃,无论遇到事情都能迅速调整起来,努力过好自己的人生。在他迷茫的时候,向他伸出援手,引导他明确自己的梦想和目标,陪伴他一起奋斗。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不怕困难坚定地走下去,那他往往比别人更容易尝到胜利的滋味,变得自信、优秀。未来的路,他也走得更容易,过得更舒心幸福。
据《湛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