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6版:百灵·史海 上一版   

《〈唐诗三百首〉里的那些诗人们》(二十二)

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王云帆

开元十三年(725),一艘大船顺着长江东下,船头站立着一位年轻人,他丰神俊朗、腰悬宝剑、白衣胜雪、翩然若仙。就是这位年轻人,不久之后把唐诗江湖搅了个天翻地覆,凭着潇洒飘逸的绝技,打遍诗坛几无对手。

这位年轻人,就是李白了,后来赢得一个响当当的名头——“诗仙”。

李白的出生和成长,都与梦有关。

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属于大唐安西都护府管辖的西域,确切位置就是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一位即将分娩的母亲梦见长庚星入怀。长庚星也叫太白金星,所以,当这个男孩诞生时,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李白,字太白。

李白很小的时候,自己梦见笔头上开出花朵,从那以后,他文如泉涌,势不可挡。

神龙初年(705),“小屁孩”李白和家人一起悄悄回到蜀地,在绵州彰明县的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县)安家落户。

李白的父亲名叫李客——姓李的客人,非常聪明,干啥啥都行。做生意,赚了个盆赢钵满;学文化,学了个满腹经纶。

商人不可怕,就怕商人有文化。所以,李客教育起孩子来,也有一套本领:对李白既没有“鸡娃”,也没有“放羊”,而是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有的放矢。

李白青少年时代就在这种既宽松又严格的氛围中茁壮成长。这段时间,他做好三件事:

一是潜心读书。由于天纵奇才,李白 “五岁通六甲”“十岁观百家”,又说“十岁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二是专心学道。在大唐,道教可是国教,李白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三是用心练剑。“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信心满满的李白不想在“盆地”里“扎猛子”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开元十三年(725),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东出三峡去了。

出峡之后,在游江陵(今湖北宜昌)时,李白遇到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后来,又认识了另一个著名道士吴筠。别说,这两位道士还真够朋友,日后李白被召进宫中,两个人可是没少给唐玄宗吹“耳边风”。

接着,李白又南游潇湘(今湖南),北至汝海(今河南中部),东泛金陵(今江苏南京)、扬州,远涉吴会(今苏州、绍兴一带),“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妥妥一个“败家子”,但是个可爱的“败家子”。

有专家考证,李白一生到过206个地方游玩、爬过80多座名山、穿过60多条江河湖泊。在游山玩水之余,27岁的大龄青年李白还顺便做了一件人生中的大事:结婚。开元十五年(727),他到了安陆(今属湖北),娶 “过气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

华中师范大学的戴建业教授认为,李白娶老婆的标准就一个字,非富即贵。李白一辈子娶了4个老婆,宰相孙女占两个,富商占两个,你想他的钱从哪里来?所以,李白就是个“吃软饭”的,吃得还贼爽。

笔者认为,李白搭政治“顺风车”的动机是有,“吃软饭”的想法未必,因为人家李白有个会做生意的老爸,所以“不差钱”。

但是,“不差钱”不等于不差权。

“士农工商”,阶层固化。那时候人们既不笑贫也不笑娼,而是笑“商”。有专家考证,由于“阶级成分”的限制,李白压根儿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的路行不通,那就另辟蹊径吧。

这条小路叫“征召”,也就是让皇帝对你特招。这条路也很难,必须满足两个硬杠杠:一是名气足够大,二是要有贵人举荐。

以后的日子里,李白很忙——到处漫游结交各色江湖人士。除了司马承祯、吴筠等人外,他还结识了元丹丘、孟浩然、后来“酒中八仙”之一的崔宗之和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等重量级人物。

天宝元年(742),由于各色人物的大力举荐,唐玄宗下诏召见李白,这条“溜光大道”真的走成功了。

来到长安,李白又遇到一位贵人,他叫贺知章。

老贺也早听说过李白的名头,但不清楚他有真才实学还是靠“枪手”发表几篇论文的江湖混子,于是,就说你想“白”见皇帝恐怕不行,得亮亮绝活。

李白刚写了《蜀道难》,就拿出来让老贺过目。

老贺边看边点头:“兄弟,你简直不是人!”李白一愣,差点和他急:写得不好也不能骂人啊!“简直就是天上的仙人贬谪到凡尘!有此文采,见皇帝不难也。”

嗨,这大喘气弄的!

进宫那天,唐玄宗一点儿没端架子,老远就下车迎接上了,还把李白让到七宝床上坐下,亲自调了碗红枣银耳莲子羹让他解渴。“御手调羹以饭”。

不过,当李白听到唐玄宗给他的任命时,还是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他是奔着宰相位置去的,却只给了个供奉翰林的差事。翰林是皇帝的秘书,但前面加个限制词“供奉”,就成了备用秘书,相当于合同工。

接下来就是两个人的“蜜月期”,不过,这时候的唐玄宗还和另一个人也在 “度蜜月”。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大美人杨玉环。风流的千古一帝,绝色的千古佳人,飘逸的千古诗人,就此风云际会。

一天,沉香亭的牡丹花开了,玄宗带着杨玉环去赏花。酒至半酣,玄宗让梨园弟子们奏乐,但都是陈词滥调,于是就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放着大诗人不用,还等什么?赶紧把李白叫来。

喝得醉醺醺的李白一听,这不过是小菜一碟,拿笔来!刷刷刷,不大一会儿交了卷。玄宗一看,连连叫好,立刻让梨园弟子们谱曲演凑——这就是著名的三首《清平调》。

时间长了,李白明白,皇帝老儿不过是把自己当个“词臣”,用文人的“行话”就是“以倡优畜之”,意思和养活阿猫阿狗等宠物没啥区别。

但当时的李白,只能饮酒和吟诗了。于是,长安的酒肆里常见李白呼朋引伴、纵酒狂歌的身影。

玄宗一看,李白这么搞下去不行。首先是太狂,不懂得尊重领导,也不和同事一团和气,不利于团队建设。另外,好酒贪杯,不仅误事,还容易泄露宫廷秘闻,不利于维护领导形象。所以,李白被炒鱿鱼是迟早的事。

三年合同期满,员工不想再干,老板也不想续约。

这个结果,还有个不伤彼此自尊的说法:“赐金放还”。

天宝三载(744)春,李白扛着玄宗给他的一麻袋金钱,离开长安,开始了新的漫游生活。

在东都洛阳,李白遇到了一辈子的“小迷弟”——杜甫。

两个人很快成为好朋友,一同漫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同时漫游的还有个大诗人,他叫高适。

一段时间以后,高适说:“不能陪你们玩了,我该干点儿正事,去参加考试呀。”

天宝四载(745)秋天,李杜二人又在东鲁会见。日后杜甫这样回忆: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意思是说,白天俩人肩并着肩、手拉着手,晚上喝多了就钻进一个被窝。这倒不是俩人有什么“特殊”的癖好,可能一是感情确实铁,二是可以省下一个人的床铺钱,用来买酒。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又该分手了,杜甫说:“我要到长安,去继续考科举。”李白说:“我刚从那出来,知道那地方黑着呢,去了也白去。”

没想到,两个人这次分手,再也没有见面。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甲子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大唐帝国陷入空前灾难中。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李白只好挈妇将雏,举家避难庐山的屏风叠。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唐玄宗也是脚底抹油——开溜,他逃跑的目的地是四川。

走到半路,太子李亨不想跟着老爸逃跑了,于是拉了一伙人跑到甘肃灵武去另立山头。

玄宗一看,大唐公司虽然换了总经理,但自己还是董事长,也就懂点儿事吧。于是,顺水推舟接受了肃宗的任命,并让其他儿子各自招兵买马,共同对付安大胖子。

永王李璘此时兼领山南东道及岭南、黔中、江南四道节度使,地盘肥得流油,接到董事长的指令,立马兴高采烈地行动起来,很快就兵强马壮,“分公司”建设得有模有样,大有和 “总公司”分庭抗礼之势。

永王的参谋中有两个人,一个叫李台卿,一个叫韦子春,和李白是老相识,由于这个原因,李白也被招到幕府。

李白把自己比作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力挽狂澜的谢安石,说如果让我来指挥,安禄山的叛军在我谈笑间就会“樯橹灰飞烟灭”。

可是,最先“灰飞烟灭”的却是永王李璘。

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差点儿成为政治斗争的殉葬品,因为参与“谋反”被定了死罪。经过众人求情,李亨才松了口:“你不是一直自大吗,那就改判长流夜郎吧。”

幸运的是,当李白刚走到巫山的时候,赶上肃宗立太子并因为旱灾而大赦天下,也就不用再去夜郎了。大喜过望的李白立刻写就了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上元二年(761)秋,太尉李光弼带领大军围剿安禄山叛军,途经安徽附近。李白这时已经61岁了,还想去投军。上次投错了对象,这次应该没错了吧?错是没错,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李白到半路就病倒了,只好去当涂(今属安徽)投奔当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宝应元年(762)十一月,李白因患“腐肋疾”病逝,终年62岁,被李阳冰葬于安徽当涂的采石矶。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人间多少江湖气,世上从此无太白。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