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5版:北疆文化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墨为媒 感悟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留学生们学习书法

左大宁为留学生们介绍书画作品

□文/图 本报记者 王璐

盛夏的到来,让呼和浩特成为了很多人首选的旅行目的地。在这里,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各种展览和主题活动,让游客能够深刻体会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最近,呼和浩特市就举办了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尤其是书法艺术交流,不仅让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领略书法魅力,而且还让留学生们在体验活动中进一步读懂中国,激发了他们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跨省书法作品交流展

墨香中感悟文化流动

夏日是草原最美的季节,除了醉人的美景,呼和浩特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吸引着各地游客的目光。近日,由北京书法家协会、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呼和浩特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呼和浩特市书法家协会承办的翰墨同心——京蒙书法交流展刚刚在内蒙古美术馆落下帷幕。在这次展览中,共展出140幅优秀书法作品,奔放的、豪迈的、娟秀的、流畅的……一幅幅书法作品让人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展览期间,还举办了主题分享和采风创作活动,展览中的“京蒙共协作,同心向未来”的作品更是寄托着京蒙两地书法家对此次展览的美好祝愿,让记者印象特别深刻。据呼和浩特市文联主席云巧堂介绍,这些作品展现了京蒙两地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人文风貌,是两地文联、书协携手推介优秀文艺人才的有益尝试,也是两地深化友谊、学习互鉴的积极探索。

此次展览期间,北京西城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冷万里与呼和浩特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索英俊签订友好协议。下一步希望两地能加强书法艺术的交流,在采风创作、人才培养、展览展示等方面加强资源共享,共同推动书法艺术繁荣发展。尽管展览已经结束,但是北京西城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冷万里表示,这次交流展打开了新局面,两地的书法家可以像一家人一样经常走动,举办展览,共同携手学习书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了解,在今年下半年,由呼和浩特市文联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艺美北疆·剪映江南”呼和浩特·常州剪(刻)纸交流展、“从北疆到海上——内蒙古·上海美术作品展”也将与市民见面,用艺术的笔触表达、弘扬北疆文化。

学书法、做漆扇

对外交流活动将传统文化传向世界

夏日的青城公园,美得就像一幅画。近日,在呼和浩特市美术馆(书画院)青城公园展厅举办了“笔舞北疆 墨连世界——留学生书法之旅 共绘文化新篇章”主题活动。此次活动由内蒙古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内蒙古教育出国留学服务中心承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教育基金会、呼和浩特市美术馆(书画院)支持,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协办,共有来自6个国家的40多名留学生参与了本次主题文化体验活动。

活动中,他们参观了呼和浩特市美术馆(书画院)青城公园展厅正在展出的内蒙古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2024届毕业生作品展,还体验了手工漆扇制作。当天的重头戏是举办了内蒙古自治区来华留学生第一期书法培训班,邀请到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书法学专业负责人杨家伟担任本次课程指导老师。尽管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接触书法,但在专业书法家的指导下,他们练习得特别认真,一笔一划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书法作品,通过这样的方式感受到了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呼和浩特市美术馆(书画院)党支部书记、馆长左大宁表示,针对来华留学生的书法培训项目是一次文化交流 的机会,学员通过亲身体验书法的韵律之美,不仅感受到了汉字书写的独特魅力,更是在一撇一捺间实现了与中华文明的深刻对话。“活动不仅加深了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也见证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谐交融,展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美好图景。”左大宁说。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