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李娟
草原,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赠予我们缤纷的色调、浪漫的诗篇和多元的音乐。马头琴、长调、呼麦……多样的乐器和音乐形式在这里萌发,从元代传承至今的火不思更是为传统音乐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让火不思的声音一直延续下去,非遗传承人乌日娜一直在努力着。
古老琴韵 匠心传承
周末,内蒙古群众艺术馆里欢声笑语一片。在排练厅,内蒙古草原“舞音歌”艺术团的团员们正在上课、排练。艺术团以火不思弹唱为主,伴有民间歌舞等各种艺术形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舞台效果。
团队中,年纪最大的成员已经70多岁,因对火不思的喜欢,大家聚在了一起,一起学习、排练。
据内蒙古草原“舞音歌”艺术团副团长赵向阳介绍,她以前并不会弹奏火不思,无意中听到了火不思弹奏的歌曲后特别喜欢,于是就开始学习,随后加入到了“舞音歌”艺术团,和热爱音乐的伙伴们一起演奏火不思。
和每一个喜欢火不思的团员一样,赵向阳每次下课后都会回顾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通过不断地研究、练习,让自己弹奏的技艺不断提升。“乌日娜老师是火不思的传承人,也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她教授了我们很多知识,激发了大家对火不思的热情,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艺术团中,一起来学习和传承火不思。” 赵向阳说。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教室里最忙碌的身影就是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火不思代表性传承人乌日娜,她也是内蒙古草原“舞音歌”艺术团团长,原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民族乐团火不思首席表演者。
“内蒙古草原“舞音歌”艺术团成立于2023年6月,是一个由热爱艺术、富有才华的成员组成的团体。大家致力于通过民族乐器、民间歌舞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一辈子都在从事音乐艺术,到现在这个年龄还是想发光发热,于是与喜欢火不思的人一起来学习和传承这项技艺。团队逐渐扩大后成立了艺术团,现在团里有专业的老一辈艺术家,还有热爱艺术的民间艺人,也包括经验丰富的导演、技术精湛的演员、才华横溢的老中青艺术家等,同时也有许多热爱音乐、喜欢火不思的年轻人。我们艺术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的内涵,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演出。”乌日娜说。
追逐梦想 赓续前行
时间倒回到1984年,乌日娜开始了火不思的学习。因为父亲是音乐老师,让她从小就接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偶然的机会,乌日娜接触到了火不思,并弹奏了起来,她的音乐天赋就这样被发现了。
随后,乌日娜开始跟随老师系统地进行学习,一学就是几十年。2014年,乌日娜被授予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火不思代表性传承人。此后,演奏火不思的同时,传承就成为了她肩上的重任。
“火不思是从元代出现的弹奏乐器,在明代开始盛行,后逐渐失传。后来被重新挖掘研制成功,流传于新疆、内蒙古、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乌日娜说,火不思又名“浑不似”“和必斯”“虎拨思”“琥珀词”“吴拨思”“胡不思”“胡拨四”等(均为蒙语音译,即琴的意思)。火不思作为蒙古族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常用于宫廷盛大宴会或王室盛会,后来逐渐被普及。
火不思的制作工艺和外形设计都展现了浓厚的草原文化。火不思形似饭勺,琴杆较长,共鸣箱较小,由于音箱蒙有皮膜,因而音色富有浓厚的草原韵味。现代的火不思琴头的顶端状如一个箭筒,上雕一张搭箭的满弓。共鸣箱呈扁葫芦形,上面不蒙皮膜,而是采用质松纹细的桐木板以增加乐器的音量。新型火不思在借鉴其他拨弦类乐器技法的基础上,在琴箱中增加音梁,在琴颈的指板上粘嵌20多个骨质的琴品,使发音更集中,音响更浑厚,总音域达4个八度。
“改进后的火不思分高音、中音和低音3种,它的音色韵味质朴、自成体系,独奏乐曲有《阿斯尔》《森吉德玛》《小黄马》等。在过去,火不思以师徒传承为主,现在随着火不思被确定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们的培训班现在有很多学员,最小的孩子只有7岁。与此同时,锡林郭勒盟镶黄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蒙古族火不思传承基地’。还有许多蒙古族乐队也把火不思融入到现代的乐队表演中,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火不思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音乐的独特性上,还表现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上。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为观众带来新的艺术体验和感受。”乌日娜说。
为了增加火不思的大众普及度,还有许多像乌日娜一样热爱火不思的人,他们正在一起努力,让这项音乐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