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妍
“现在下楼就能工作赚钱,上楼就能做饭照顾家,在社区里真的可以安居乐业呀!”7月2日,新城区府兴社区居民郭美丽说起自己如今的工作,直言“太幸福”。
几个月前的郭美丽还是一个没有一技之长的“就业困难户”,如今她已经成为新城区第一家社企合作企业——内蒙古府依坊服饰有限公司的一员。
“每天上班只需要步行5分钟,经过免费的岗前培训,现在我已经可以熟练地制作成衣了。”郭美丽介绍说,公司通过开展盘扣制作及缝纫机制衣等长期培训,让她居家有事做、有钱挣。
夏日炎炎,这家社区工厂热热闹闹。十几台缝纫机充满节奏地运作着,裁剪、缝制、质检……工人们熟练地加工着各类服饰,还不时互相比较、分析。
府兴社区是村改居社区,待业在家的妇女比较多。呼伦贝尔北路街道积极探索,利用社区闲置场所,将党建链、产业链和服务链进行深度融合,吸纳辖区残疾人、低保户、大龄女性等弱势群体,建成社区就业阵地。
从初期成立民族盘扣培训中心,到推动劳动力就业扩面提能成立服装加工车间,再到如今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成立新城区第一家社企合作企业,这家社区工厂已解决辖区内50余名失业妇女的就业问题,培训120余名居民,通过长期订单式培训实现居民社区就业。
“我是第一次学做衣服,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我对自己逐渐有了信心。”女工王瑞说,“工厂就在家门口,既方便我照顾家,也能增加收入,还能让我们学到一技之长,真的是一举多得。”
和王瑞一样,在社区实现就业的还有西街街道曙光社区的“50后”居民李玲。曙光社区的煤气楼小区北院荒地,经过居民议事厅的讨论和决策,最终改造成了停车场,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停车难题,还为社区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
“5月份的时候,我应聘了社区企业呼和浩特市光翼社区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停车场的管理工作。”李玲说,“现在,我不仅有了稳定的工作,还能为社区建设出一份力,感觉生活也充实了。”
近年来,新城区积极创新就业服务模式,以“社区就业”为切入点,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助力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稳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