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一定的年纪,总喜欢捡拾记忆,慢慢咀嚼时间的味道。
上世纪90年代初,刚初中毕业的我到异地读师范。从一辆班车上下来,我背着黄书包,一手提着布袋,一手抱着被子,眼睛到处张望,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好在刚到学校门口,就有学长接过行李,热情地引导我找到班级后,还陪我一起报名。我一路满是好奇,偶尔说几句蹩脚的普通话。那天晚上,第一次住进了学校的宿舍,大家都有点兴奋,同时又怯生生的,因为大部分室友都是从乡下来的。不知是谁开了个头,大家依次作了自我介绍,才渐渐熟识起来。很快,我们约着一起在学校转转,知道了哪儿是食堂,哪儿是图书馆。正值少年的我们,脸上带着青涩,眼里充满了好奇,同时满是渴盼。因为我们知道,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始。
我是9月份参加工作的,在一所农村中学教书。当时手头紧张,从家里要了500元生活费。大约是9月底,学校通知领工资,我第一个月工资发了200多元钱,拿在手里别提多高兴了。出了财务室的门,我忍着喜悦,把工资揣进口袋,表面上看起来若无其事,其实心底早就乐开了花。该买的基本都买齐了,农村中学也用不了多少钱。于是,那个月的周末,我买了鱼和肉,骑上自行车迫不及待地往家赶。回到家时,父母还在田地里扯花生,我马上炒菜做饭,熬了鱼汤,等他们回家可以吃现成的。“这顿饭真不错,越吃越有味。”父亲喜滋滋地说,他一向不大喝酒,那次破例喝了点儿。饭后,我把工资全交给了母亲,母亲一脸的惊喜,连连说:“我的儿长大了。”那时候,我开始觉得,自己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了。
有一年,我到市里参加教学比武,尽管准备非常充分,但仍有各种不确定性。抽签决定在哪个班上课,心里还是非常忐忑的。后来,我不断调整情绪,放松心态,就当是平时给自己班学生上课一样。面对城市的孩子,还有几排正襟危坐的评委,我一点儿也不怯场,把一堂课精彩地呈现给了大家,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那次比武,我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当时不少同行打听我是哪儿的呢。我高兴的不是名次,而是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只要本领过硬,照样可以在城里把课上好,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这些事都过去很多年了,每一次想起,都觉得有滋有味。大概,这就是时间的味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