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综艺节目《山水间的家》来到呼和浩特进行录制,撒贝宁、吴奇隆、梁鸿来到清水河县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景区,实地探访美丽乡村新貌,感受这里的历史风俗。山水间的家让人憧憬,长城脚下的家一样有韵味。清水河县老牛湾村、口子上村都在长城脚下,均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在最美的夏天,记者与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工作人员一行走进这两处古村落,感受它们的静谧与安逸……
□文/图 本报记者 王璐
神牛犁出的老牛湾
清水河县境内的明长城全长155.29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明长城资源的17%,沿线有烽火台108座、敌台243座、马面253座、保存较好的城堡5座,基本保留了昔日的历史风貌。据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长高晓梅介绍,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明长城资源中,清水河县明长城的体系最为完整,墙体、城堡、敌楼、马面、烽火台、水门、暗道、山险墙等应有尽有。特别是长城的马面,在清水河分布最多且最密集,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现存明长城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
黄河清水河县老牛湾段与长城相拥,极尽舒缓柔美。因万家寨水利枢纽的影响,形成了“黄河映长城”“高峡出平湖”的壮美景观。在景区循着指示牌找到明长城遗址所在,就能看到一段长城依偎在黄河岸边,静谧悠远。明长城遗址的介绍中是这样写的:“雄伟壮观的明长城遗址耸立于群山之巅,蜿蜒于黄河岸边,似一条巨龙飞舞于静谧迤逦的黄河水中与之握手、相拥,这里就是闻名天下的长城与黄河握手之地……”
老牛湾的闻名遐迩绝不仅于此,千百年来,这里流传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神牛犁河”的传奇故事,给这片土地赋予了神秘、吉祥的色彩。此外,山间错落的石砌窑洞像极了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中那质朴、充满力量的黄土地,别致的景观也成为了摄影爱好者和画家钟情的拍照、写生之地。当地传承800余年的瓷艺,早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采访当天还遇到了从山东来的研学团,30多名学生在当地的瓷艺工坊揉土、捏泥,感受瓷艺的万千变化。
待日落时分,夕阳仿佛在峡谷中与人捉迷藏,在一片动人的红晕中呈现出“长河落日圆”的绝美景象。时光荏苒,传统古村落也在焕发着新的生命力,一座座创新的悬崖民宿、帐篷民宿都在积极拥抱新时代的文旅风潮,长城脚下也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和老牛湾续写着新的故事……
四公主关心的口子上村
结束了老牛湾村的探访,记者一行特意选择沿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前行,绕道山西省抵达清水河县口子上村。沿路走下去,一个弯接着一个弯,沿途便可看到高耸的烽火台。尽管历经岁月洗礼,烽火台夯土外面的砖块有所脱落,但仍然呈现出墩台林立的景象,仿佛战士在烽火台上观察军情的场景就在眼前。
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中,口子上村出现在记者的视野当中。和沿途的风景相比,这里明显更加绿意葱茏。老牛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云骄傲地说:“我们村早就是国家森林乡村了,你看看外面的树,就是比别的地方强!”一说起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称号的由来,高云更是自豪地介绍起来:“康熙的四公主在清水河县住过一段时间,老人们口口相传说四公主来过我们村里,帮助村民们修井,解决了吃水难题。当时,村民们感念四公主良善仁德,为她竖立了德政碑。碑就在村口的广场上,走,我带你们去看看。”
在高云的指引下,记者一下子就看到了德政碑,虽然石刻的印记已经有了磨损,但是清朝的落款仍清晰可见,还有一块碑上刻着“水槽”二字。高晓梅解释道:“我父亲高旺在20世纪80年代来这里考察丫角山长城时,发现乡亲们把石碑用作饮牲口的工具来使用,还刻上了‘水槽’两个字。后来经他提醒,这块石碑被保护了起来。”
如今,在口子上村附近修建的好汉山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即将开园,老乡们也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