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文化气韵里,文物是浓浓一笔。它们沉默,却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它们静止,却拥有澎湃的心跳。
在呼和浩特,博物馆里同样不缺这样的文物。欣赏,品读,你便能跨越时空,看到多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万千气象,铺展开一幅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的宏阔画卷。
“单于和亲”瓦当
——记录民族团结的历史实证
9月14日,周日,雨。走进昭君博物院,在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专题展中,一个文字瓦当非常引人注目,这就是“单于和亲”瓦当。我们经常说“秦砖汉瓦”,其中瓦当是古建筑保护屋檐的构件,一般以云纹居多,文字瓦当较少,即便有也是吉祥语瓦当,像这样似记载历史事件的瓦当非常罕见。
据了解,这枚“单于和亲”瓦当出土于包头市召湾汉墓群,可以看到,瓦当上有整齐清晰的十字格,内有“单于和亲”四个篆字,有力而自然。了解历史的参观者可能马上会想到,这件“单于和亲”瓦当与汉匈和亲史上最为著名的和亲案例,特别是西汉晚期的昭君出塞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历史上也有记载,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后,为促进汉匈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巨大贡献。各民族在一个相对和平安稳的环境里共同生产生活,也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单于和亲”四个字通过当时房屋装饰上的瓦当反映出来,无论是颂扬还是纪念,都反映出2000多年前汉匈友好、民族团结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华民族交融共生、共同建设祖国北疆的实物见证。
胡人俑
——前往汉朝楚地看护粮仓的打工人
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专题展有不少大大小小的陶俑展出,或笑或舞或杂耍,生动有趣。其中两件胡人俑体型较大,引发很多人的好奇心。据介绍,这两件胡人俑属东汉时期,为湖北随州博物馆馆藏。一件立式,一件跪式。跪式者眼睛深凹,头戴武士帽,人字胡外翘,双手抱于胸前,手持斧子,背部有隶书篆刻“此人皆食大仓”。这六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据研究人员推测,此俑为守护粮仓所用。
随州古称“汉东之国”,在东汉时期,随州属于南阳郡,这里非常利于耕种农作物,南阳郡的粮食丰收后会统一放入粮仓,并由专人进行看管。那么,胡人为何会千里迢迢来到汉朝楚地打工呢?为何墓主要将守护粮仓的胡人俑当作随葬品呢?原来,在汉代,雇佣胡人所需的工资高,而能雇用胡人的一定是大型粮仓。王公贵族去世后,会在墓内存放粮食,用胡人陶佣守仓,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与地位。由此可见,胡人俑是两汉时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证,也显示出胡人来到汉朝打工是较为普通并被善意接纳的一种社会现象,想想倒也颇为有趣。
青玉十二辰
——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 绝妙融合
盛世琳琅——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玉器展正在呼和浩特博物院举行。9月21日,又一个周末,馆内参观者较多,名为“青玉十二辰”的展品前更是热闹非凡,不少家长和孩子都热衷于“快来找找你的属相”互动,讨论着各自属相玉雕件的细节之美。
众所周知,生肖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和早期天文学的结晶。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最初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配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但你知道吗?在西北的游牧民族地区,至少从南北朝开始,已经在使用十二生肖纪年,即用十二种动物标示年份。随着北方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生肖纪年逐渐通行于汉地,最终将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完美融合,产生了我们至今还在使用的十二生肖。仔细观赏青玉十二辰,可以看到这十二个生肖坐像大小近似,身着交领长衫,宽衣大袖,动作各异形神兼备,着实令人喜爱。
动物搏斗场面铜贮贝器
——来自北方草原的灵感体现
内蒙古博物院国庆节颇为热闹,吉金之滇——古滇国青铜文化展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展。古滇国势力涵盖今天云南省中部及东部地区,滇人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巧夺天工的冶铸技巧,将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熔铸成一件件青铜艺术杰作。
一件西汉时期的动物搏斗场面铜贮贝器让记者驻足良久。滇人艺术家用猴与鸟的造型生动巧妙地渲染出虎牛搏斗紧张的气氛,定格住惊心动魄的一幕。虎是最凶猛的动物之一,但在这件虎牛搏斗贮贝器中,似乎是牛占了上风,虎处于劣势。
再看另一件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尽管是复制品,仍然可以生动体现出,小牛从大牛腹中步出,虎则紧紧咬着大牛,是现实世界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之间关系的真实反映。这两件青铜器的造型清晰折射出北方草原动物搏斗类题材的影响之深。
钧窑“小宋自造”香炉
——有“身份证”的国宝级大块头
每次来内蒙古博物院参观,国宝级文物元代钧窑“小宋自造”香炉都会让人不由得停下脚步,想象,惊叹。
“小宋自造”香炉于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附近,这里是辽代的丰州城故址。辽代的丰州城,是辽朝廷对北方各族人民贸易的榷场,元代时,这里的贸易仍然很繁盛。
考古专家发现,这件香炉颈部正面刻有“巳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十五个字的楷书铭文。经考证,“巳”应为“己”,己酉年是公元1309年,属于元代时期。铭文中的“巳”字是不是当时的工匠笔误,未可知。小宋是谁,今天的我们更是不得而知。但通过专家考据,我们知道,这件钧窑香炉打破了“钧不过尺”的定律,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器型最大、最完整、制作最精美的钧窑香炉。700多年前,工匠小宋为这件惊世绝鼎刻上了“身份证”,它器型硕大,体现了元代人的审美,而烧造工艺、釉色却延续了前代,表明了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在这件香炉上碰撞和交融中升华出的文化自信。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沉淀的时光重新流淌,人们得以亲近历史,近距离感受北方和南方各族人民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源远流长,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穿越古今,指向未来。
□文/本报记者 范俊 赵薇 图/王劭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