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4版:北疆文化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高水平杂技专场演出及论坛在呼和浩特市举办

文化赋能 让杂技更有看头

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表演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片段“男儿三艺”

首届黄河流域九省区杂技(魔术)展演开场表演《雄狮赞北疆》

济宁杂技团表演《坛三彩》

首府市民近距离欣赏杂技盛宴

中国杂技作品黄河题材创作交流研讨会嘉宾发言

□文/本报记者 王璐 □图/本报记者 张伊焘

近日有两场大型的杂技演出在呼和浩特上演,来自全国各地的杂技专业院团齐聚为市民送上了精彩的演出。同时还举办了相关杂技的主题论坛,专家、学者、业内大咖齐聚一堂,为黄河文化、北疆文化如何赋能北疆文化建设提出了精彩的想法和建议。

高难度杂技演出让市民直呼“看不够”

9月下旬,“中国杂技北疆行”2024“送欢乐下基层”学雷锋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在呼和浩特市正式启动。此次活动由中国杂协、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内蒙古文联联合举办,内蒙古杂协承办,汇聚了来自北京、内蒙古、山东、江苏、四川、辽宁等全国各地的诸多荣获国内外大奖的杂技魔术精品节目。演员们先后来到呼和浩特市和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走进社区、医院、大学等地共进行了7场演出,把这些融合各民族文化艺术风格、极具时代审美价值的优秀杂技节目送到基层群众身边。

11月1日,杂技演员们走进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在门诊大厅里,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一起观看了演出。演出在杂技《四人力》中拉开序幕,紧接着《青春炫夜——捷克棒》《肩上芭蕾》《媚·空竹》《草帽飞舞》等多个精彩杂技、魔术表演纷纷亮相,精彩的演出让现场观众连连拍手叫好。来自各地的杂技演员也乐在其中,青海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杂技团演员许久强参与了《青春炫夜——捷克棒》的演出,他说:“观众特别热情,很高兴能和全国各地的杂技演员同台演出,学习交流。”主办方表示,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杂技技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北疆人民共享杂技发展成果,赋能北疆文化建设与发展。

如果说一线的文艺演出更加亲民,那么10月26日、27日在内蒙古艺术剧院音乐厅连续两晚上演的“相约北疆”首届黄河流域九省区杂技(魔术)展演活动,则更是一次让人大饱眼福的杂技盛宴。来自内蒙古、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的专业杂技院团的演员们带来了展示顶举技、柔体技、高空技等多个专业的杂技节目,现场气氛特别热烈,观众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观众张括齐说:“《坛三彩》节目难度很高,我看到演员一次次挑战,直到成功为止,观众也大声为他们加油,我特别感动,感受到了坚持不放弃的精神,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主题研讨会助力杂技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这两场杂技活动的东道主之一,内蒙古杂技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成立于1960年,是自治区级唯一的专业杂技艺术表演团体,改编和创作杂技节目40余个。60多年来,杂技团在国际、国内的重要赛事上荣获各项大奖101次。此次在黄河流域九省区杂技(魔术)展演中表演的节目就选自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结合了蒙古族男儿三艺的元素,将骑马、射箭、搏克用杂技的方式呈现出来,带给观众极大震撼。

除了观众喜闻乐见的惠民演出之外,10月27日上午,中国杂技作品黄河题材创作交流研讨会也在呼和浩特市举办。此次研讨会是“相约北疆”首届黄河流域九省区杂技(魔术)展演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杂技家协会、内蒙古文联联合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八省区文联及杂技专业院团的多位艺术家、评论家、专业演员齐聚一堂,从理论建设、艺术评论等角度,进一步研究探讨了黄河题材杂技作品的创作深度和广度,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黄河文化元素赋能推动杂技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参与座谈会的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此次活动展示了黄河流域九省区的杂技精品,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同时,他们也为杂技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专业意见。四川省杂技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一级演员李多在研讨会上表示,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黄河文化也需要新的解读和表达,更需要兼具时代精神和审美品质的全新呈现。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团长塔纳则表示,此次活动机会难得,九省区的演出团体汇集到一起进行展演,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各省的杂技演员们相互借鉴和学习交流,弘扬黄河文化、北疆文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杂技作品。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