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对顾况的印象是结结实实给白居易当“托儿”的故事。这是个不能指实的轶闻,但却流传甚广。
话说那年白居易才16岁,是真正的诗坛“小白”。和许多无名的诗人一样,小白也想找个老作家替自己扬名,于是怀揣着一卷习作去拜顾况的“码头”。
那时的顾况,文名赫赫,目下无尘,当然不会把毛头小子放在眼里,当他看到行卷上署名“白居易”三个字的时候,戏谑地说:“长安米贵得很啊,在这定居可不大容易!”当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时候,又感叹说:“能写出这句诗,定居不是难事。老夫刚才和你开玩笑呢!”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顾况人品不错,没摆老资格,而是风趣幽默,质朴率真,有啥说啥。
说说顾况吧,他的故事很精彩,他的人生很无奈。
一
顾况,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人,字逋翁,晚年号华阳山人,大约出生在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
少年时的顾况在句容之茅山的元阳观读过书,还在苏州跟着出家当和尚的叔叔念过佛。所以,顾况有过儒释道三修的经历,并且才气过人。诗人张继对他赞赏有加:“吴乡岁贡足嘉宾,后进之中见此人。”
公元755年,动地而来的“渔阳鼙鼓”不但惊破了“霓裳羽衣曲”,也让大唐帝国的百年荣光,成了再也无法追回的梦想。28岁的顾况,只剩下满眼的不解和迷茫。
安史叛军的兵锋所指,长安虽大,已经容不下读书人的一张课桌,更不要说开科取士的考场。至德二载(757),朝廷让礼部侍郎兼苏州刺史充节度采访使的李希言在战火未波及的江南设考,顾况也去应考,一举中第。
三十而立。30岁的顾况幸运地考中进士,但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像“隐身人”一样杳无踪影,只是偶尔出现在由皎然、陆羽等组成的东南诗人团体的诗歌笔会中。
大历六年(771)至大历九年,顾况在永嘉任江南盐铁使署属官,他和时任江西观察判官的李泌、柳浑成为好朋友。特别是李泌,简直就是“半人半神”级的人物。
男儿生在人世间,如果有什么终极理想的话,应该就是长生不老。你看那汉武帝、秦始皇,在实现金玉满堂、权倾天下后,谁不是为长生不老孜孜以求?
顾况也不能脱俗,他拜李泌为师,“得其服气之法,能终日不食。”
也就是说,顾况每天按照李泌教给的方法“吃气”就行,气多了,胃胀肚子胀,不消化,连饭都省了。
此后,顾况成为时任苏州刺史、浙江东西都团练观察使韩滉的节度判官。韩滉不仅会当官,更会绘画,他的那幅《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作为领导的“大秘”,顾况也深得其绘画精髓,开拓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柳浑入朝当了宰相,顾况这时也赋闲在家,因为他的“老板”韩滉几个月前死了。于是,顾况被征招为秘书郎。这是个从六品上的官职,主管图书的分类编目及收藏等事,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不久,亦师亦友的李泌也发迹了,入朝当了宰相。在顾况心中,当上大官是指日可待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等了很长时间,顾况只是提升了一级——被任命为著作郎,从五品上,掌管修撰碑志祝文祭文等。顾况有些窝火,打算卷铺盖回老家。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但是,顾况想不离开也不行了。因为性格狂狷,再加上嘴损,顾况引起不少人的忌恨,只是碍于他的两位铁哥们是当朝宰相罢了。
顾况招人恨的是一首诗《海鸥咏》:
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
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
我是万里飞来的客鸟海鸥,曾经蒙李泌这只凤凰借我树枝栖息。一旦凤凰离去梧桐死掉,朝廷里都是鹞鹰一样的小人,奈何他们不得啊!
他是海鸥,李泌是丹凤,其他人都不是好鸟。顾况这首诗打击面极广。
果然,李泌“得道升天”不久,顾况就被赶出朝廷,贬为饶州司户。
在饶州的日子里,顾况一面享受着生活的平淡与欣然,一面也留存着求取功名的希冀。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的希望还是落空了。
贞元九年(793),66岁的顾况弃官,挈妇将雏归隐到茅山,当起了“化学实验员”和“天文爱好者”,每天不是炼金丹就是拜北斗,练得身轻如羽。据顾氏后人说,顾况活到94岁高龄,只比唐代诗人中最能活的丘为少了2年。
二
顾况是个有故事的人,在晚年,遭遇了灵异事件;在年轻的时候,则是香艳的传奇。
由于顾况太能活,70岁的时候,有个儿子先他而去。他追思悼念哀婉痛切,吟诗说:
老人丧爱子,日暮泣成血。
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
老年人失去疼爱的儿子很悲伤,早晚哭泣都哭出了血。但一想到我都70岁了,也没几天好活了,父子很快就会见面,又感到很欣慰。
没想到,枯枝发新芽。这一年,顾况老来得子,取名非熊。顾非熊3岁的时候说,他在去往黄泉的路上听到父亲苦吟,于心不忍,立马掉头转世托生,又来到顾家,还做老顾的儿子。
您还别说,这顾非熊还真和顾况是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不仅聪明,文章看过一遍就能背诵,而且生性滑稽,喜欢开玩笑,因此惹恼了许多人,拆台者众多。
会昌五年(845)的进士放榜后,唐武宗在榜单中找了好几遍也没发现顾非熊的名字。原来,顾非熊的文名早已传到皇帝的耳朵里,武宗为他没有上榜感到奇怪:不可能啊,小顾这么好的学问都没上榜,主考官是瞎子吗?于是下令,把小顾的考卷给朕找出来!
当差点被当废纸处理的考卷呈到武宗面前时,武宗怒了:这么好的文章不录用吗?于是让人追上将要发放的金榜,使顾非熊榜上有名。
顾非熊后来被授予盱眙县尉的官职,但他不喜欢官场上的迎来送往,也不想昧着良心欺压老百姓,于是和老顾一样,辞官归隐到茅山。有人传说他后来遇到仙人,跟着进入幽深的山谷,再没出来。
这点小顾比老顾强,毕竟成仙得道了。
不过,老顾年轻时候的艳遇,估计会让小顾羡慕一辈子,“只羡鸳鸯不羡仙”嘛。
话说天宝年间,年轻的顾况和三个诗友在洛阳宫苑边游玩,忽然在宫苑的御沟中发现了一片红色的梧桐叶子,上面有字,捞上来一看,是首诗: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这个“漂流瓶”的鼻祖——“漂流叶”,原来是位宫女所作。这一发现,不比神雕大侠杨过在绝情谷底发现玉蜂翅膀上有字难度小。
文人好事,顾况第二天跑到流水的上游也放流了一片红叶,题诗于上: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
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
过了十多天,有人到洛阳宫苑玩,又得到了一片题有诗的红叶,把它送给顾况。诗是这样写的: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宫女独自含情,顾况独自伤感。故事到这里似乎该结束了,犹如断臂的维纳斯和未完的《红楼梦》,给人以残缺美。但好事的文人不会让它有头无尾:破镜都能重圆,有情人怎能不成眷属?于是,有了下面的故事:
靠着比网恋还浪漫的红叶传情,顾况和宫女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官兵为了抵挡叛军进行的为期60天的“洛阳保卫战”最终失败,顾况趁乱找到那位宫女,肩并着肩手挽着手逃出生天,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段“红叶传情”的故事也被称为“下池轶事”,成为江湖不朽的传说。
也许是顾况的艳遇实在令人羡慕,这个几亿分之一的小概率事件竟然有人成功“复制”。
唐宣宗时,诗人卢渥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御沟旁,也捡到一片红叶,上面写着诗句: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卢渥没有像顾况一样跑到流水上游回诗,只是把这片红叶收藏在自己的行李箱中。
后来,卢渥娶了一位从宫里遣送出的宫女,一天,宫女给他收拾行李时看到了这片红叶,叹息道:“当时偶然题诗在叶上,想不到收藏在这里。”
这就是著名的“红叶题诗”的故事。
三
《唐诗三百首》入选了顾况的一篇诗作——《宫词》: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这首诗以晶亮事物叠加,光与影有着和谐的美,营造出朦胧而晶莹剔透的艺术境界。
在唐代诗人里,顾况不是大家,往往被人所忽略,很多人编写文学史,都没给顾况留下一席之地。但他的诗风独特,现存的239首诗,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顾况见证过大唐盛世的登峰造极,也见证过大唐从顶峰跌落到谷底。那个时代,是个不值得夸耀的时代,却是诗风大变局的开始——“诗道初丧”“气骨顿衰”。
顾况的诗歌既散发着盛唐诗歌的流风遗韵,还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体现着时代风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写出了极富《诗经》讽喻精神的《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成为白居易等人领导的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先驱。
可见,顾况是打通盛、中唐诗风“任督二脉”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