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3版:呼和浩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再访nia麦麦生产团队

“nia麦麦”,藏在小烧麦里的大温暖

认真制作文创产品“nia麦麦”

工友忙碌地打包玻璃水

□文/图 本报记者 王璐

10月底,以呼和浩特美食烧麦为原型制作的文创产品“nia麦麦”火爆出圈,让人们看到这款产品的生产团队——来自新城区爱立方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团队。10月31日,呼和浩特晚报刊发了《文创烧麦火青城 记者探访nia麦麦制作工厂 有热度更有温度》,随着更多媒体的报道,“nia麦麦”的生产团队也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如今20多天过去了,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他们的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1月21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nia麦麦”生产团队探访……

一进门,记者便看到一旁的生产车间里,有人正在打包玻璃水。原来,这是与记者初次见面时,新城区爱立方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付俊英提到的曾花费几十万元投资的一个创业项目。由于厂里都是残疾人,没有专门的推销员,大家只好拉着货物到周边一些地方去卖,以市场价销售,但销路一直不好,导致工厂里生产的玻璃水遭遇滞销困境,积压在库房内的玻璃水成为付俊英的一块心病。

随着“nia麦麦”火爆后带来的热度,媒体们在采访中了解到玻璃水滞销的情况,发布到网络上引发很多人的关注,不少网络博主、车企负责人、社会爱心人士纷纷来到现场购买。付俊英告诉记者:“如今,滞销的4万多瓶玻璃水已经卖得差不多了,我们心里也轻松了许多。”

记者在中心另一边“nia麦麦”的生产车间里看到,比起上次采访时,生产车间内多了几台加工设备,工人中也多了几张新面孔。付俊英表示,现在厂子里的残疾人工友已增加至19人,每天“nia麦麦”的产量能达到500个左右,个别工友的工资最高能达到2000元∕月,她说:“有些工友腿不能动,但是手很灵活,做得多就挣得多一些。”记者注意到,有的工友手部不够灵活,制作过程中需要用一只手压住另一只手才能控制好方向和力度,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依旧坚持着。王俊国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告诉记者,这样的工作机会非常难得,自己从不熟练到熟练用了很久的时间,“忙起来很高兴,觉得自己能为社会做贡献,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随后,记者又遇到了残疾人工友李果,上次采访时她做的是缝制的工作,这次她在做打孔的工作,“干久了就什么工序都会做了,忙起来能做啥做啥,也挺好。”“这么忙,累不累?”听到记者的问题,李果爽朗地笑了起来,她说:“我们在一起每天都很高兴,尤其看到生产的‘nia麦麦’这么受关注,我特别开心,我们终于也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

残疾人工友身上的乐观、勤劳的精神令付俊英感触特别深,“同为残疾人,我特别理解大家的辛苦。为了加工好这个产品,我们很多工友都是吃住在厂子里。尤其有的工友身体条件有限,做一个要比别人费更久的时间,他就每天多做一会儿,争取赶上别人的进度,身上那股认真劲儿真让人感动……”说话间,来了一位热心网友,他从网络上看到了玻璃水滞销的消息,打算购买一批玻璃水,还给残疾人工友们带来了几箱牛奶,付俊英说:“这段时间感谢呼和浩特市残联、新城区残联等政府部门,还有热心企业和市民朋友的支持和关爱,尤其是10位全职妈妈给我们送来了米、面、粮、油、肉、粉条等生活物资,比我们自己也考虑得周全,实实在在帮我们解决了难题。我觉得呼和浩特这座城市很温暖,让残疾人的生活也越来越有希望,越来越有奔头。”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