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王璐
□图/本报记者 张伊焘
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在表演者的精彩呈现中,观众不仅被戏腔打动,更能感受到其背后蕴藏着的地方特色文化。11月20日晚,“艺苑撷英”内蒙古戏曲精品展演在呼和浩特隆重上演,名师高徒齐聚舞台,不仅绽放着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也让人看到了一代代戏曲演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疆文化的决心与行动。
戏曲精品展演精彩不断
戏曲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内蒙古自治区东西狭长,地域广阔,活跃着京剧、二人台、评剧、二人转、晋剧等多个剧种,也培养了武利平、何小菊、孟祥洪、段八旺、张树德、安秀珍等多位荣获专业大奖的知名表演艺术家,通过他们在舞台上活跃的身影,让更多人了解了内蒙古的戏曲发展,了解北疆文化。
今年以来,内蒙古文联、内蒙古戏剧家协会举办了戏曲北疆行——2024年内蒙古“艺苑撷英”戏曲人才培养折子戏展演系列活动。活动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依托北疆文化深厚积淀,探索建立戏曲人才全方位长效培养机制,推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戏曲人才,以多样的剧种展现中华戏曲的神韵,推动全区戏曲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活动中,“师带徒”的指导活动持续了3个月,每位师傅皆悉心传授拿手绝艺,徒弟则从台词、动作乃至眼神全方位精准复刻,以完整传承其精髓。并且还举办了戏曲北疆行——中华戏曲名家名段展演、“艺苑撷英”折子戏展演以及主题研讨会,通过指导教师对学员的集中培养,通过对作品的修改、推敲、提升、创新,完善作品质量,提升学员表演水平。
11月20日晚,由内蒙古文联主办、内蒙古戏剧家协会承办的“艺苑撷英”内蒙古戏曲精品展演在内蒙古群众艺术馆盛大开演。此次展演涵盖京剧、二人台、评剧、二人转、晋剧等多个剧种,武利平、何小菊、孟祥洪、段八旺、张树德、安秀珍等名师和优秀表演人才携徒弟同台,带来京剧《坐宫》一折、二人台《接婆婆》、现代折子戏《全民同台共抗日》、二人转《包公断后三节板》、晋剧《卖妙郎》哭子一折、二人台《摘花椒》一折等精彩唱段。他们以戏曲经典展现戏曲艺术多样性,弘扬传统文化之美,彰显戏曲艺术魅力,演绎各个剧种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名师高徒传承戏曲文化
想让传统戏曲生生不息,一代代的传承非常重要。在演出之前,记者到现场探班。知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武利平所带的徒弟是他的女儿武燕妮,刚刚走下彩排舞台,武燕妮便急忙向父亲请教起来。“《摘花椒》的这个手部动作做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您再给我示范一次。”武利平老师毫不含糊,马上示范了起来,手把手帮武燕妮调整。
“戏曲的发展要守正创新,前提是我们先要把经典的剧目传承好,接下来才能创新。”武利平表示,“艺苑撷英”2024内蒙古戏曲精品展演是对全区优秀戏曲人才培训成果的高质量展示,也是戏曲传承发展的创新探索,戏曲传承需守正创新,培养优秀的青年戏曲人才,这为内蒙古戏曲发展带来新视野和新活力,也有助于传播北疆文化。
另一边,还有一位刚入职内蒙古艺术剧院京剧团一年的年轻演员包拯,他是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孟祥洪老师的徒弟。这次他表演的是京剧《坐宫》选段,谈到演出的感受,他说:“唱词多,难度大,我也是第一次挑战,希望自己能把老师教的全呈现出来。”艺术之路是漫长的,除了老师教授的表演技巧,包拯感受更多的是老师对待艺术的执着,“在教学中,孟老师一丝不苟,很严肃。这也启发我要认真对待表演,琢磨好每一个细节,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除了在呼和浩特比较流行的地方戏之外,此次演出中也有流行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二人转、评剧等。评剧表演艺术家张树德表示,评剧是唯一一个用普通话演出的地方剧种,之前也来呼和浩特进行过演出,现场反响特别好。“希望通过这次内蒙古戏曲精品展演活动,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内蒙古的戏曲发展,也让大家看到优秀的青年演员,传承好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北疆文化。”张树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