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5版:花季雨季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多彩实践活动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消防服试穿体验

岩画实践活动

校园生活中,各种主题的实践活动尤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在这些活动中,首府的学生们可以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或者是文化场馆,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也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来到学校与学生互动,体会他们的职业魅力,从而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个11月,呼和浩特市的学生们就参加了很多实践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文/图 本报记者 王璐

参加趣味美育活动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10月26日至11月17日,“千里阴山·千古岩画”巴彦淖尔阴山岩画艺术展在内蒙古美术馆进行,展览集结了一批以巴彦淖尔阴山岩画为创作主体、以河套文明滋养下巴彦淖尔地区自然人文风貌为延伸,主题鲜明、形式多元、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170余幅(件),其中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粉画、综合材料等美术作品150幅、拓片10件,阴山岩画原件及玻璃钢仿制品11件。

悠久、神秘的阴山岩画吸引了很多市民观展,其中也有小学生的身影。11月3日,赛罕区先锋路小学组织学生在内蒙古美术馆开展了“绵延阴山 生生不息”岩画生物多样主题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由内蒙古美术馆、小山小水科普志愿服务队和岩阅工作室携手合作。

“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在国内外岩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探索我国古代北方猎牧人的社会发展、经济生活和习俗信仰等,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在参观的同时,了解了阴山岩画的基本内容,原本看起来有些奇怪的符号也变得有了特殊的意义,学生们感觉非常神奇。同时,他们还动手体验了岩画制作,更深入了解到岩画的作用和背后的意义。

老师们表示,下一步,赛罕区先锋路小学将继续通过开展一系列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的美育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在亲身参与中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大青山地质研学

感悟自然力量

作为呼和浩特人,不可能不知道大青山。那大青山里究竟有什么,你知道吗?今年,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依旧秉持着传统开展了大青山地质研学活动,师生们在活动方案的制定、教授的聘请、研学前的培训、物资的筹备等方面做了充足的准备。11月10日,阳光明媚,一中地理教研组带着一群充满好奇和热情的学生走进了大青山这片自然课堂,踏上了研学之旅。

据校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地质研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并且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此,学校特意邀请了乔东海教授为大家介绍讲解,学生们紧跟老师的脚步,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用手触摸、用心感受,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将学到的知识做了细致的总结,一份份文图结合的手绘笔记记录着户外实践的收获。学生们纷纷表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次大青山地质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激发了大家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老师们也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初步培养了学生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宽广与伟大。

消防安全宣讲进校园

与火焰蓝近距离接触

11月9日是第33个全国消防日,11月为全国消防宣传月,因此在11月,首府的多所学校都进行了消防安全的主题活动。11月6日上午,内蒙古消防总队训练与战勤保障支队走进大学路小学开展了消防安全主题活动。

为确保安全防范意识落实到每个人,各班组织开展了“119消防安全教育”主题班会,通过观看消防安全知识视频,师生了解了防火、灭火及逃生等消防安全常识。学习了消防知识后,消防宣传员及各班主任对演练要求进行了强调,疏散时要做到捂口鼻、弯腰低姿、不喧哗,提前做好了学生的心理疏导,避免恐慌,为演练的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随着紧急警报的响起,消防演练正式开始,各楼层消防队员、行政领导引导各班进行撤离,教师带领学生用方巾捂住口鼻,低头弯腰,按照既定路线快速有序地疏散至安全区域。

消防演练结束后,少先队员为消防员叔叔佩戴红领巾,消防员为学生代表赠送了《小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手册》。随后在消防员的引导下,师生分批有序地参观了部分消防设备,还进行了模拟火灾现场逃生帐篷体验、消防服试穿体验,认真倾听了心肺复苏讲解,观看了消防车射水灭火展示及消防机器人展示。

校方表示,此次消防安全主题活动,以多元化、趣味性的形式科普消防安全知识,使全校师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预防火灾的重要性,增强了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及应急应变自救能力,学校将继续常态化开展校园安全教育及安全演练活动,为筑牢校园消防安全防火墙奠定坚实的基础。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