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安娜 张秋焱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民生服务是否高效与便捷成为衡量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生服务新举措出台,以群众最关心、感受最直接的民生服务为切入口,如领取结婚证、办理残疾证、户籍变更、企业注册、医保报销等涉及民生的政务服务可以跨市通办,不仅促进了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四座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而且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
跨省通办
婚姻登记无需“为爱奔波”
“你们的结婚证办好了,请收好,再次向两位新人致以真诚的祝福。”11月20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将崭新的结婚证交到一对新人手中。
“太感谢了,民政部门的便利举措让我们省去了来回奔波。”原来,这对新人同为乌兰察布市户籍,目前在呼和浩特市的一家私企工作。因往返户籍地办理婚姻登记多有不便,所以订婚半年都一直拖着迟迟没有领取结婚证。“11月20日是我们相识4周年纪念日,虽然我们很早就计划在这天领证,但苦于工作繁忙很难赶在这天一起请假回老家领证。本来失望地以为领证要推后了,却得知像我们这样的情况,在呼和浩特市就能领证。于是,我俩今天起了个大早就来了。”新郎小周高兴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从2023年6月1日起,内蒙古自治区被划为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之一,这就意味着均非本地户籍的婚姻登记当事人可以凭一方居住证和双方户口簿、身份证,在居住证发放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婚姻登记,或者自行选择在一方常住户口所在地办理婚姻登记。男女双方或一方当事人为内蒙古户籍的,不需要提供居住证,可在全区范围内任意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婚姻登记。
该政策的实施解决了群众异地办理婚姻登记“多地跑”“多次跑”等难点问题,满足了婚姻当事人就近办理婚姻登记的需求,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便民利民。
院前急救
一体化平台建设不断推进
“呼包交界处发生交通事故,呼和浩特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将事故逐级上报,立刻启动应急响应,协调公安交警予以现场处置,并在第一时间组织各方救援力量前往事故现场进行应急救治。医护人员、急救车辆以及各种必要的医疗设备全力以赴地投入救援工作中。考虑到事故地点靠近包头市,呼和浩特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及时协调了包头市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调派车辆参与现场救援和转运。”这是呼包院前急救应急救援桌面推演背景。
事故现场全方位模拟了真实的医疗处置流程,覆盖协调资源、检伤分类、现场处置、事后上报等关键环节。这场呼包院前急救应急救援桌面推演,不仅检验了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地医疗急救体系的协同作战能力,也展现了他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响应速度和救援效率。
据呼和浩特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2023年12月28日,呼和浩特市与包头市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签订了呼包院前急救一体化建设合作协议。协议签订后,呼包两市通过共享基础数据,开放数据接口,实现系统连接互通、调度业务协同办理,强化两市联动、横向联通。呼和浩特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和包头市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先行开展院前医疗急救一体化建设,建立两市相邻地区120急救跨市就近救援机制,提升紧急救援救治工作质效,形成区域内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和多维度合作模式,全面提升区域内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呼包先行开展院前急救一体化建设,为进一步实现呼包鄂乌四市院前急救一体化平台建设提供实例,有力助推呼包鄂乌区域一体化发展。
异地就医
直接享受同质化服务
今年78岁的张惠英是位肝癌患者。2023年9月她和老伴从包头来到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做了手术。日前,她再次来到呼和浩特进行复查。“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得了肿瘤只能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看病。但是在大城市看病,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花费也不少。2023年,听说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对接并签订了协议,可以请北京专家过来进行手术,而且医保报销政策也和在包头看病一样,所以我们就带着母亲来呼市治疗。”张惠英的子女说。
在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来自乌兰察布市的患者方贵富正在等待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方贵富的儿子告诉记者:“我之所以带着父亲来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进行手术,是因为这里有北京的专业团队,不仅医疗服务水平高,就连乌兰察布市的医保在这里也可以报销。”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医保部副主任席明介绍,过去,患者在异地就医需要提前报备,必须选择定点医院进行治疗,否则无法享受医保报销待遇。近年来,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等内蒙古自治区内城市的患者来呼和浩特就医无需进行异地就医报备,可直接享受同质化服务,医保即时结算,医保待遇与参保地保持一致。不仅如此,今年5月起,呼和浩特市在包头医保定点医院日间病房治疗的参保患者,可以按呼和浩特市医保政策支付,享受同质化服务。
四城通办
400余项政务服务能办、易办、快办
11月21日下午,在呼和浩特市政务服务大厅公安局政务服务窗口,鄂尔多斯户籍的樊女士正在为12岁的女儿申请办理首张身份证。
“我女儿在新城区读小学,明年就面临小升初。如今在呼和浩特市就可以首次申领身份证,不用再回老家办理了。”樊女士按照民警的要求,提供了户口本、出生证等相关材料,现场填写《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登记表》。之后经过信息采集、拍照、指纹录入等程序,仅用10分钟就为孩子完成了首张身份证的申领。“15个工作日内制证完成后就能拿到身份证了。”民警告诉樊女士。
“原本需要回到包头老家才能办理的残疾证换证业务,现在居然送证上门。特别感谢呼包两地便民政策给我们残疾人带来的便利。”11月22日,曹先生收到了从包头市寄来的残疾证后,激动地拨打了呼和浩特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说。
据曹先生介绍,他是一名残疾人,长期定居呼和浩特市。半个月前,他需要办理残疾证换证业务,但因为行动不便,就向呼和浩特市政务服务中心寻求帮助。“全区通办”窗口工作人员了解到他的困难后,就为他提供了“帮办代办”服务,由专人协助准备申请材料、填写表单,并通过政务服务网将相关材料传送至他户籍所在地审批部门。最终,在两地审批部门的协作下,曹先生的残疾证顺利换证。
记者从呼和浩特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了解到,呼和浩特市各级综合服务大厅在“跨省通办”窗口加挂“全区通办”标识,纳入“综窗”统一管理。目前,呼包鄂乌四地的企业、群众均可按照“异地收件→窗口初审→转办属地→属地审核→审批决定→出证送达”的办理流程,依托内蒙古政务服务网实现“四城通办”。经过四地政务服务部门多次梳理,截至目前,在包、鄂、乌可办理的呼和浩特市“四城通办”事项共400余项,包括了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公积金提取、企业注册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企业、群众可根据办事指南提交申请材料,从其他盟市提交后,经窗口人员审核合格转办相关审批部门,审批结果可选择邮政免费寄递或窗口自取。“四城通办”还启用“跨域通办专窗平台”,搭建视频会商“云通道”,不断增强呼包鄂乌四地政务服务标准化、协同化、智能化水平,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企业、群众。
呼包鄂乌政务服务“四城通办”工作逐步从“能办”向“好办”“易办”“快办”转变,有效缩短了申办人办理时间,降低了办事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