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位“无忧王子”,从天堂跌落到尘埃也是乐呵呵的。痛苦迷茫的时候,他总是坚定地对自己说:“梦得,梦得,当初的梦想,我还记得。”
心大的人,往往把人间的事情看淡,把自己的生命拓展。“人生七十古来稀”,他却活到71岁。
他还是位“吐槽大王”,屡屡因诗文获罪,却不知悔改,一有机会就恶心一下别人。
他就是刘禹锡,一个被白居易称为“国手”“诗豪”的人。
一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祖籍河南洛阳。
刘禹锡的爷爷、父亲都当过小官,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值得夸耀的是他的祖宗。据刘禹锡自己说,他的祖宗和刘备的祖宗是同一个人。对,没错,就是那个雄性荷尔蒙爆表、光儿子就有120多个的中山靖王刘胜。
不过,有专家考证,刘禹锡的说法比刘皇叔还不靠谱,他可能是匈奴人的后代,因为他的七世祖刘亮先生在北魏做过官。那时候,北魏孝文帝通过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大家都改为汉姓,让中原地区的老百姓不把他们当外人。
刘禹锡的祖先很可能就是从那个时候改姓刘了。
刘禹锡的父亲刘绪在江南当官,他就出生在苏州嘉兴,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也许是受到江南风物钟灵毓秀的熏陶,刘禹锡从小就聪明绝顶,吟诗作赋比吃一碗干饭还容易。著名诗僧皎然、灵澈在吟诗作对时,小刘同学总是在旁边安静地听,“皆曰孺子可教也”。
自古以来,帝都就是让人向往的好地方,对刘禹锡来说当然也不例外。贞元六年(790),19岁的刘禹锡来到长安,面对着当时最大的城市,没有人告诫他“居大不易”,他也很快闯出名头,获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一颗耀眼的“长安之星”。
贞元九年(793),22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一同跃过龙门的还有一位更猛的“学霸”,叫柳宗元。从那一刻起,两位“学霸”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许下了“苟富贵无相忘”的誓言,结成了生死不渝的弟兄。
两年后,通过了吏部取士科,连中三元的刘禹锡被分配到太子府上班,担任太子府校书。当时的太子是李诵,刘禹锡和李诵的伴读王叔文、王伾成为同事。
刘禹锡的才华在粗通诗书的王叔文看来,无疑惊为天人,常常说小刘这小伙子不错,好好干,以后是当宰相的料。
贞元十六年(800),刘禹锡进入时任淮南节度使兼徐泗濠节度使的杜佑的幕府中担任掌书记,很快就成为幕府中不可或缺的“笔杆子”。
贞元十八年,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又调到御史台工作,担任监察御史。这时,韩愈、柳宗元两位大哥也调到御史台上班,3位好朋友没事儿的时候可以“斗地主”了。
不过,真去“斗地主”的时候,韩愈却没能入选,因为“组局”的王叔文说他“牌技”不行,人品更差,没资格参加。
郁闷的韩愈一辈子都在骂老王是个“小人”。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翘了辫子,唐顺宗李诵继位。精通围棋的王叔文想当“改革先锋”,开始琢磨着下一盘“大棋”:革新。
很快,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了,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成为核心人物,刘禹锡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掌握着国家的财政命脉。“二王刘柳”一时间炙手可热。
改革领导小组的许多方针政策都对人民有利,但那时候不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是封建大地主、大官僚说了算。“斗地主”的结果是:顺宗李诵被迫退位,太子李纯继位,参与革新的成员全部被贬官,赶出京城。
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事件。
二
刘禹锡的贬所是朗州(今湖南常德)。
尽管从云端跌落到尘埃,心情也是极度郁闷,但与柳宗元倾吐的“千万孤独”不同,刘禹锡很会给自己找开心。来看他写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人人都说秋天是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可我刘禹锡偏偏说秋天比春天还美好。闲云野鹤咋了?一样可以在碧空中自由翱翔。
元和十年(815),刘禹锡和柳宗元等“倒霉蛋”一同被召回到京城,但没几天又被打发到更远的播州(今贵州遵义)当刺史。原因就是刘禹锡目睹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长安玄都观中,游人趋之若鹜,便做了一首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语涉诽谤”惹恼了大人物,幸亏宰相裴度和铁哥们柳宗元替他说好话,才改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
4年后,刘禹锡因为丧母离开连州回到洛阳,丁忧期满又被任命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宝历二年(826),回到洛阳,供职于东都尚书省。
大和二年(828),刘禹锡入朝出任主客郎中。故地重游,却看到桃树一棵也没有了,只有狗尾巴草摇曳在风中,又开始“吐槽”了: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独来。
——那些整我的权贵如今去了哪里?我刘二十八可又回来了!
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时23年。
担任主客郎中后,刘禹锡又先后任职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史、同州刺史,最后,改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会昌二年(842),刘禹锡病逝于洛阳,享年71岁,被追赠户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三
刘禹锡这辈子,交了两个铁哥们。早年和柳宗元交情深厚,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频繁,又有“刘白”之称。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在和州刺史任上调到京城出任主客郎中,巧合的是,白居易也从苏州刺史任上进京准备出任秘书监。一同赶往京城的“刘白”在扬州第一次相遇,两个人把酒言欢。
在酒桌上,白居易喝多了,用筷子敲打着盘子,为刘禹锡唱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给我斟满一杯酒吧,我要为你唱首歌。你的诗歌堪称国手,但这有什么用呢?霉运压头也是无可奈何。你放眼看看,那些小人个个牛皮哄哄,但你却长期冷落寂寞。我也知道名气太大招人嫉妒,但你走了23年的霉运,时间太长了,人生有几个23年啊!
老白是好意,借着点酒劲,为朋友也是为自己发点牢骚,对谁都是一种安慰。
刘禹锡天生就是乐天派,比 “白乐天”还乐观。他端起酒杯,首先深情感谢白大人的一片真心,然后也当场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23年来,我就沦落在巴山楚水之间,真是好凄凉啊。现在回到家乡,那些亲朋故旧老的老、死的死,新人一个也不认识,人们都以为我穿越了。虽然我这条“破船”已经沉没了,但其他的船千帆竞发;我这棵“病树”枝残叶落了,但上万棵树木照样生机勃发。这杯酒,兄弟你随意我干了,我要继续振作精神向前走。
自从这次见面后,两个人开始经常唱和。你写一首诗,我和一首诗,一组接着一组地写,诗刊编辑刻字刻到手软,“刘白对诗”遂成中唐诗坛的一段佳话。
老白也放下文人相轻的臭毛病,没口夸赞:“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从此,“诗豪”的名头开始在江湖叫响。
刘禹锡的诗有豪气,人也豪爽。回到帝都任主客郎中后,有位李司空羡慕刘禹锡的大名,把他邀到家中好酒好菜地款待。总喝酒也没啥意思,那就来点娱乐节目吧。司空大人一招手,一位漂亮的家妓袅娜而来,高歌一曲,以助酒兴。
那位家妓不但歌唱得好,人长得更好,悦耳动听的歌曲涤荡了老刘的双耳,青春靓丽的身姿晃晕了老刘的双眼,于是刘禹锡就赋诗一首:
䰀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你们家歌妓打扮得好,歌也唱得好。司空大人您见惯了美女当然习以为常,但我这个前刺史可是个“土包子”,没见过大世面。所以见到这个美女就失魂落魄,恐怕以后想她想到肠子都断了。
言外之意:这美女送我得了!
这位李司空也是位可人,二话没说,打包,带走!
这个故事不仅成就一段唐诗雅事,还留下一个传世成语:司空见惯。
四
刘禹锡的诗作,思想、艺术成就较高的大致分为四类:讽喻诗、咏史诗、感遇诗以及模仿与改造民歌体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咏史诗和竹枝词。
刘禹锡的咏史诗,意境高远、语言优美,将深沉的怀古忧思和深刻的现实忧患意识水乳交融,使人既获得美感享受,又受到思想的启迪。比如著名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真正的艺术在民间。向民间学习,从民歌中汲取营养,是我国诗人的优良传统。在唐代,真挚的热爱民歌并取得卓越成绩的,非刘禹锡莫属。
刘禹锡被发配到偏远地区“扶贫”,在巴、渝、沅、湘一带生活多年,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当地的民歌,他不仅大量采集,还学习写作,写出了不少“接地气”的作品,比如《竹枝词》。我们来看著名的一首: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