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文艺评论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踏上历史的暖途

——喜读布鲁的散文集《同月之光》

■李悦

就在许多读者淡忘布鲁(该书作者韩伟林笔名)获过一些奖项的作品时,布鲁的新著出版了。这是一本散文集,24万多字,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书名是《同月之光》,收集了布鲁近几年创作的历史散文十八篇。我读了全书才知道这本书内容丰富,都是与历史有关,其中有对传统史书的转述和传承;有对学者采访的讲述和感悟;有对个人游记的考察和联想;有对家族前辈史学知识的回忆与解读;有对民间神话和故事的整理与扩展……

布鲁以他掌握积累的历史证据为依据,用文学的方式写下这本散文集中的十八篇文章。在写作过程中,主体的自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精神体验、理论素养、概念工具、个人兴趣、问题意识、时代关怀等创造性因素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布鲁在书中《贡王府的井》一文中写道:“有人说,历史看看就行了,不必写成随笔散记,而且也写不好,无非是用现代人的话把古人古迹翻抄一遍而已。好文确实要经得起推敲。不过,你不是我,我不是你,人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这一代做了哪些承接,到底要给后面的人传递一种什么样的声响?想来,这才是为文之脉。”

布鲁写以上这些话时,已经胸有成竹,他就是要在历史散文中写出“自己的判断”,要给后代人传递一种别开生面的新鲜音响。

布鲁努力挖掘并再现历史的重要细节,触摸历史的根脉,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具有创新意识的评价,从而给读者的思想增强敏锐,唤起启迪。

在《口子上》一文中,布鲁写道:“蒙明漫长的对峙时光并不浪漫,尤其中间横亘出了万里长城,当年边墙可不是如今这样的旅行好去处。夷夏优劣之别,深入到了中原历代统治者的大脑。战略家开出的最好处方是‘攘’和‘隔’。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修筑长城,‘修墙’几乎是中原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事业,明朝岂能免俗。”

正如布鲁在这篇文章中所写:“毕竟高大的城墙隔绝不了鸟儿的飞渡和大自然的贴近,更何况有着无比智慧的人啊!”

布鲁强调人类以和平方式趋向共同的进步,这显然是在人类存在的高度上指明历史的趋向,这同时也在完成文学的任务,因为文学的任务正是对人存在进行勘测。

布鲁在这本书中的十几篇文章,提出了新鲜的独特的史学判断,并升华了主题,努力完成了历史和文学的任务。

布鲁是以散文形式来解读历史,而且他的散文是很优秀的文学作品。

散文应该是自由的、真情的、人性的、精神的;散文应该是温暖的、灵性的、朦胧的、质感的、诗意的。它带给读者的力量应该是从情感深处发出的,而不是表面的。如果我们能从一篇散文中感受到心灵的关照,感受到温热的情感,感受到语言的张力与弹性,感受到从中流泻出的聪慧、机敏、风趣、真实、爽快……那么,这正是我们追寻与认同的优秀散文。

布鲁显然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他在散文中并不追寻统一贯穿的历史故事,却十分注重语言。他的叙述语言有着极强烈的情绪性、氛围性。行文始终浸润在一种有张力的情感之中,这情感能够一下子把读者带入某种氛围里。布鲁的散文在叙事里往往含有许多内心独白。但这些独白并不是心理描写式的,而是有着讲故事的因素,这些故事是自然流露出的,夹带着内心的感受。布鲁善于把叙事讲述与内心情感景观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语言。于是故事情节的流动与内心情感的流动交汇相融在叙述语言中,成为一种内心情感流动中的故事、故事流动中的内心情感。

推动情节进展的力,不只是外在的事件,更是内心的情感。布鲁的散文叙事有了特殊的魅力,能够吸引和感动读者,全在于情感在发挥艺术作用。

艺术是什么?

艺术是情感凝铸的形式。

布鲁找到了这种形式,并且用这种形式打动了读者。作品和读者共同感受历史之光的温暖,如同在同一月光下共同踏上历史的暖途。

如今,内蒙古写历史散文的作家日益增多,出版了许多历史散文集。但是能像布鲁写出主题深刻、叙述优美的作品的并不多见。照此走下去,布鲁一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历史散文,为内蒙古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