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灼灼火种铸丹心

■ 张欣瑞

来到北京西单繁华的商业区,正是阴雨绵绵时。步入小石虎胡同,一座古朴静谧的四合院映入眼帘。它是如此安详,深深隐于闹市。

在四合院门前的牌子上,镌刻着“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蒙藏学校旧址”,彰显出它的与众不同。

每一个走近这里的人,都会禁不住从内心涌起一阵庄严和激动。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会不由得从心头升腾一种神圣和敬仰。

怀着一颗崇敬之心,我拜谒蒙藏学校,重温它的书声琅琅,感怀它的风雨飘摇,惊叹它的星火燎原。

蒙藏学校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可谓阅尽沧桑变幻。在这座一万余平方米的四合院里,一砖一瓦皆故事,一房一宅见历史。走进其中,那尘封已久的传奇故事便扑面而来,仿佛让人穿越了时空隧道。

听讲解得知,明朝初期,这里是常州会馆,供江南学子赶考使用,因此成为南、北方文化交流之地。清雍正二年,朝廷为培养王公贝勒宗室子弟,在此设立右翼宗学。据说,曹雪芹曾在右翼宗学任职。民国时,这里是松柏图书馆。

历史跨进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蒙藏院以“开发蒙藏青海人民学识、增进蒙藏青海人民文化”为宗旨,成立蒙藏学校。它作为近代全国第一所少数民族专门学校,登上了历史舞台。

1918年,一位名叫荣耀先的蒙古族青年,为了探求真理,告别家乡土默川平原,来到蒙藏学校读书。渐渐地,在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下,以荣耀先为代表的各族爱国进步学生开始觉醒。

1919年,荣耀先与北京各高校的学生一道,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五四运动中来,成为爱国革命运动的先锋力量。

荣耀先开始与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走近,慢慢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3年,荣耀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位蒙古族党员。

1923年暑假,荣耀先受蒙藏学校委派,回到家乡招生。乌兰夫、李裕智、多松年等30余名追求民族振兴的热血青年,登上了从归绥开往北平的隆隆列车。此时的他们,心中充满了激情与期待。

缓缓走在院中,一棵高大的枣树吸引了我的目光。看了铭牌,才知道它高达8米,树围2.8米,树龄接近400年。它至今仍苍劲挺拔,被称为“西单枣树王”,原来是一棵有故事的树。

当年,蒙古族学生们的到来,引起了李大钊及其领导的中共北方党组织的关注。李大钊派邓中夏、赵世炎等人到蒙藏学校开展工作。学生们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起无产阶级世界观。

就是在这棵树下,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经常对学生们进行革命启蒙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大家热烈交谈,激情讨论,心底闪烁着无限光明。

此刻,大枣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微风吹来,摇曳生香。我仿佛看见,那一群身穿长衫的少年,睁着求知似渴的双眸,认真倾听着李大钊的娓娓讲述。

在枣树旁的展室里,陈列着一张老照片,定格的瞬间是1984年的一天,乌兰夫同志回到母校时的场景。他触摸着枣树,深情地说:“共产主义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就是从这所学校开始的。”

遥想当年,多松年、李裕智、乌兰夫等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内蒙古最早一批共产党员,蒙藏学校因此被誉为“内蒙古革命的摇篮”。

1925年,中共蒙藏学校支部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内蒙古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熊熊燃烧起来,任凭风吹雨打,生生不息。

在“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展室里,许多国家一级文物静静地摆放在展柜里。李大钊的授课讲义《庶民的胜利》,乌兰夫、多松年、李裕智等同志的文具盒、怀表、毛毯和西装……我端详良久,仿佛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蒙藏学校成为培养少数民族革命干部的重要基地,为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驻足凝视一件件承载着历史烟云的文物,翻卷的大潮荡涤着我的心胸。此刻,一份蒙藏学校学生名册呈现在我的面前,我看到一些闪光的名字:云泽(乌兰夫)、康根成、吉雅泰、李裕智……难怪李大钊称赞蒙藏学校学生是“新生力量,革命的财富”。

为了保护和培养这批青年学生,为党孕育优秀的民族干部,1925年以后,在中共北方党组织的安排下,青年学生陆续离开了学校,投身到革命大潮中。乌兰夫、多松年等人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贾力更等人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荣耀先等人到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李裕智、吉雅泰等人回到内蒙古,领导革命斗争。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从蒙藏学校走出去的共产党人,逐渐成长为革命的中坚力量。他们不畏艰险、不惧牺牲,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

穿越历史的烟云,轻拂岁月的尘埃,蒙藏学校旧址经历了合并搬迁、修复保护、腾退利用后,依然保存完好。2023年,经过修缮,蒙藏学校旧址得以重新开放,同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所在地。不计其数的人怀揣红色情怀,在这里得到精神给养。

带着无限眷恋,走出蒙藏学校。我回首凝眸,蒙藏学校笼罩在袅袅的雨雾里,也定格在我的心里。我看到,那火种的光芒没有随时光流转而黯淡,反而愈加熠熠生辉。我知道,它已幻化为一盏明亮的灯塔,一座永恒的丰碑!

(注:文中所列史实均来自蒙藏学校展厅讲解及展示内容)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