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玉米收割忙 一片好“丰”光

●本报记者 阿柔娜 通讯员 李建华 于腾蛟 文/图

近期,天气晴好,玉泉区姜家营村4200亩粮食高产示范区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金色的田野中,成片的玉米粗壮挺拔,农机手们熟练地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间吞穗吐粒,来回穿梭,抢收着成熟的作物,将“丰收在望”变成“颗粒归仓”。

这个示范区是玉泉区政府今年刚刚交由中化农业MAP进行种植。在此之前的历年玉米产量记录显示:亩产徘徊在800—1200斤,产量不高、收益不好。中化农业MAP内蒙古大区玉泉区示范农场负责人杨阳说:“姜家营村4200亩粮食高产示范区采用了无膜浅埋滴灌种植,玉米生长过程中,通过测土、测叶柄,观测植物生长状况及时调整施肥,做到精准高效滴灌施肥。整体采取统防统治,由无人机统一播撒农药,针对病虫害按需打药,减少农药使用量。可实现超长滴灌铺设距离,自动化远程控制,可实时掌握灌溉情况,减少田间障碍物,便于实现大田机械化作业。”

在大型机械联合收割的同时,工作人员经过严谨的选点、抽样、称重、测水、换算……一阵紧张地忙碌之后,结果出来了:—亩产籽粒玉米2507.19斤。“玉泉区要在有限的耕地上发展农业,就要走精而优之路。‘吨粮田’的诞生,打造了标杆,起到了示范作用,下一步要引导更多农户融入到这个模式中。”玉泉区农牧局干部韩乐认真地介绍着。

从原来千斤左右的亩产,到如今“吨粮田”诞生,中化农业MAP创下玉泉区玉米高产的新成果,产量大幅提升,意味着土地的收益大幅增加,农户走规模种植道路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